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20-01-01 来源:华拓网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东台市唐洋镇小学

一、2011版《课标》修订概况

1.修订的依据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怎样修订的?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使用;2003年、2007年,先后组织两次对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全国各地的实验情况,广泛收集多方信息。

②遴选全国一流的课程专家、语文学科专家组成课标修订组。温儒敏、巢宗祺、方智范、雷实、金波、张光鉴、陆志平等

③2007年4月开始修订,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再次进行修订完善。历时4年,反复调研、研讨、征求多方意见、修改。召开近千场(次)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意见。数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定稿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修订稿的意见;向近3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征求意见;还向国

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征求意见。

④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正式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标准一说,不是新概念,早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过《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一直沿用;1952年改为“语文教学大纲”。但均为“草案”、“初稿”、“试行草案”、 “初审稿”、“试用”、“试行修订版”等,没有一个是正式的版本。

3.修订的原则及重点

①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

③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⑤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

4.修订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②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

③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④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学习的特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⑤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加大改革力度。

⑥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5.《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实验稿》的哪些基本精神?

十年课改实验,广大教师与专家已基本认同《实验稿》的理念、目标与内容。这次修订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上面。原来的四条基本理念都保留了下来: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2.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取向,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3.重视实践,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4.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校本课程的研发等

其实,2011版课标已将2001版实验稿课标85%以上的精神和内容坚持了下来。

二、与实验稿的不同之处

1.内容、字数的增加。实验稿29页,现在增加到80页。一些概念的界定更为全面、准确;操作性的东西更为具体、详细。

2.内容编排次序上进行了调整。

3.对各个部分都进行了修订,累计200多处,但修订幅度有所不同。

4.修订后的《课标》,概念界定更清楚,目标指向更加明确,更有利于操作。

如:①“语文”改为“语言文字”;

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改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③对于阅读感悟的要求;

④对于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⑤对于教师的要求。

三、修订后《课标》亮点解读

1.明确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2.格外重视写字教学。

3.突破“模式化”文本解读。

4.强调自然地“有感情朗读”。

5.提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要求。

6.高度重视积累。

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里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可以说,新课标把语文教学带进了“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时代。课文背诵、古诗文的背诵、课外阅读

四、留待探索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语文学科”“语文知识”的问题。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像那些“典型”的学科,具有比较清晰的学科边界,可以构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语文学科要不要知识?当然要。

2.关于语文教育效率的问题。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知识容量少、教授进度慢、教学效果差、教学用时多)问题始终是语文教育界人士的心病。这是1978年吕叔湘提出的。多少年来语文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探索“多快好省”的教学之路,力图摆脱“少慢差费”的困境,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一个人语文学习的过程究竟该有多长?一个人的“语文生长期”究竟多长才是比较正常的?一个正常的孩子要达到所规定的语文学习目标需要采用什么方式?需要投入多少个学时?对此,还没人能说清楚。

3.关于语法教学的问题。

语文课程中该不该让学生学习语法?回答是肯定的。但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样的语法内容?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途径去掌握汉语语法?目前还很不明朗,有些遮遮掖掖的。

4.关于语文教学序列和学科结构体系的问题。

目前,语文学科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教学序列和学科结构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