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2013
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谢启文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福利研究与服务中心,河南
新乡453007)
摘要:增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也是服务于弱势群体的一个新视角。失独家庭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缺失致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极低,处于一种消权状态。结合从社会工作的增能视角出发,从个体主动和外部推动两个模式对失独家庭进行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
赠能。利用增能理论介入失独家庭,可以帮助失独家庭恢复基本权能,提高其生存质量,保证其安度晚年。关键词:失独家庭;增能;保障;优势视角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68(2013)06-0104-06
Empowerment:theNewAngleofViewtoSolvetheProblemofLostFamilyAlone
XIEQi-wen
(ResearchCenterforWelfareandServiceof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Abstract:Empowermenttheoryisanimportantareaofresearchinsocialwork,isalsoaserviceinanewperspectiveofthesocialvulnerablegroups.Losetheone-childfamily,asaspecialthelackofpersonalresourcesandsocialresourcesintheirself-efficacyisvulnerablegroups,
extremelylow,isinastateofpowerdissipation.Combinedwiththecurrentstatusoflostone-childfamilyinourcountry,fromincreasesthepowerofsocialworkperspective,fromtheindi-vidualinitiativeandexternalpushingtwomodetogiveactingcanlosetheone-childfamily.U-canhelprestorethebasicpow-singthetheoryofenergizedinterventionlostone-childfamily,er,improvethequalityoflife,ensureitsspendtheirtwilightyears.Keywords:lossofone-childfamilies;empowerment;security;edgeangle
“常回家看看”,“空近日,随着入法引发的热议
巢家庭”再次引起舆论关注。然而,社会中还有一“空巢”,“空”种它们的原因并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而是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失独家庭”。他们无法期待子女“常回家看被称为
,看”只期盼这个国家和社会给他们多一些保障与
收稿日期:2013-04-17;修订日期:2013-09-19
作者简介:谢启文(1980—),男,新疆博乐人,硕士,讲师,河南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与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社会事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区发展与福利保障。
关爱,至少不要再忽视他们。
1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失独家庭
在我们的身边生存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大都在50开外,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
·104·
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
神空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首批贯彻执行了“一胎化”政策的一代人已陆续进入老年期,他们的独生子女由于疾病、意外等原因死亡,他们的家庭也
“失独家庭”。就被称为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简称目前在中国,对于失独人群与家庭的数据统计,
还没有确切的官方调查统计数字公布,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失独家庭,仍没有确切的数据。现阶段媒体中出现的几组数字,都还只是学者和相关部门的推算。通常采用的有两组数字,一组来自《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由此推算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已超过百[1]
万。另一组数字是《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得出的推断: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产生了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每出生1万人,就有360人在10岁前夭折,760人在44有463人在25岁前死亡,岁前离世。由此得出推论,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有1009万人会在25岁前死亡。也就是说,不久
[2]
后的中国,有1000万个家庭将面临失独。这些失独家庭,都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践行者,为社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做出了不可失独家庭更值得磨灭的贡献。和独子老龄化相比,
更关注。不只是因为这个群体庞大且在持续增加,
在于他们为国家生育政策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
失独后,沉寂寡言代替了以往的欢声笑语,痛苦
不少家庭也失去了的回忆代替了以往幸福的憧憬,
对未来的追求和奋斗,有的父母还因此患上了抑郁
症。根据山东社科院人口所所长崔树义的调查:50%的“失独家庭”20%的“失独家庭”经济困难,靠“失独父母”低保生活;在中,有50%的人患有慢性
15%的人患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患有不疾病,
同程度的抑郁症
[3]
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能,
挖掘失独家庭自身的潜能,增强失独家庭的人际助,
交往能力和对权能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实现增能自助。22.1
增能理论增能理论阐释
增能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巴巴拉·所罗门对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的研究。三十多年来,增能已经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主题,是社会工作专业和整个社会中一个无所不在的词语。“增能”一词从Empowerment翻译而来,一般被
“增权”(或“充权”),学界译为本文采用官方的提法。增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陈树强指出“增能”“权力”、“无权”的概念和密切相关,权能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
受,即权能感,正是这种权能感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观念、自尊、尊严感及重要感。他指出增能并不是“赋予”人们权力,而是要挖掘或激发人们的潜能
[4]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权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
介入的对象,获得权力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增能则是社会工作的途径。增能的视角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个人有能力、有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同时,增能的核心就是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个人能够从生活过资源的提供、
变成主动的强者,这样他们控制自己的被动的弱者,
生活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5]
。
我们可以说增能是通过外部的干预和帮助而增
强个人的能力和对权利的认识,减少或消除无权感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动来解决自身问题和改善现状。很显然,增能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目标或结果,还是一种要达到的心理状态。根据所罗门等人的看法,造成权能的缺失和无权感是本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本人的负向自我评价,人对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自身能力的不正确认识造成的;二是人与社会环境间互动的负向经验,如受到过羞辱、不公平对待等;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如
[6]资源分配不均、歧视等。一般说来,增能是通过三个层面实现的:一是个人层面的增能,发展一个更
。
失独家庭出现问题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权能的
缺失和无权感,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
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二是人际关系层
面的增能,对他人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三是社会层面的增能,对社会环境的
·105·
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6期
影响有正确的认识,能够适应和利用社会环境。值
权能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得注意的是,
外,社会工作者并不拥有可以“赋予”案主的权能,
增能并不是社会工作者“赋予”案主权能,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正如《社会工作词典》指出的那样:增能是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他们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达到
[7]
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的过程。
根据斯威夫特和勒温的观点,增能意味着接近权力,指一种感觉有价值和能力的精神状态,感觉有力量和自我控制;增能还指通过修改社会结构来重新分配权力。需要注意的是增能不是外界的给予和赠送,增能是一种案主自身优势和力量的发挥,达到
[8]
一种积极的自我掌控状态。2.2
增能在实践中的三个层次分析“增能”,“无权”在模式下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
弱势群体助自身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另外,
又可以使得他们在其他群体互的增能过程及结果,
动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形象,改变对自身群体的不利
条件,争取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3)社会参与层面上的增能,意味着平等地分配资源,增加资源的可接近程度,取消权力障碍,增加新的机会等。此层次的增能大多直接以群体的整体性活动出现,目标指向对社会决策的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是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参与社会资源再分配,从而改善自己的困难处境,能争取到与健康社会和进步文化相匹配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2.3增能的两大模式
增能模式并非一种独立的社会工作形态,而是在很多社会工作实践中均可贯彻的手法。其核心强调的是重视受助对象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警觉权力关系,努力避免工作过程再生产主流的不平等关系,而致力于使此过程本身即带来所服务人群的主体地位。它与“提升醒觉”的范式“能力建设”高度相关,并与模式有许多一致之处。
(1)“个体主动模式”:强调个人在增能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增能并非“赋予”案主以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当个人通过增能获得更好
自我价值及自我发展能力之时,也就意的自我感受、
味着他有了更多的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的知
[9]
技巧、资源和机会。因此,增能的关键在于个识、
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如果个体没有增能意识,不想改变现状,任何人的帮助都是无能为力的。(2)“外部推动模式”:强调增能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弱势群体主体,并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
[10]
以达到持续增权的目的。也即,外部力量的推可以有助于弱势群体的成员消除社交障碍,改变动,
他们的社会环境,扩大他们的可能性和潜能的范围,使他们的能力和技巧得到更充分的培养,进而获得更多控制他们生活的资源和手段。3
失独家庭的增能
在运用增能方法和方式解决失独家庭问题时,一是要从失独家庭的意愿和兴趣出发;二是与失独“一道做”,家庭充分发挥失独家庭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从可以运用的资源系统的优势出发,失独家庭
;“获得权力”介入的对象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
而增能则是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作为一种特定的,“增能”视角强调失独者个人及失独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强调失独者个人或失独群体有能力、有机会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而增能的核心就是通过资源的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失独家庭能够从生活的被动的弱者,变成为主动的强
从而提高他们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者,
现实的增能过程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可体现为从无权到增能、从弱权到强权的线性运动,亦可体现为多层次、立体性的一种过程。具体来说,可以有三种策略路线:
(1)个体层面的增能,是指使自己拥有一种能力感、操控感,有力量和能力发生转变,包括实际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两方面。在具体的增能过程中,必须重视案主个人生活技巧的掌握,自我效能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以及个人权力感,自重自尊,提高,
自强自信,反思意识,有意识控制的理念和技巧等因素。也即,个体增能聚集的是个体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响社会环境能力的提高。
(2)人际关系层面的增能,是指可以影响别人,某种程度上的控制我们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和别人交往。弱势群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资本,既可以帮助对他人施以更强的影响,也可以帮·106·
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
的资源系统包括内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在资源指
外部资源主要指失独者的亲人、失独者自身的潜能,
同学、朋友、政府部门及各类服务机构等。
3.1失独家庭的失权
失权,是增能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缺乏能力和资源的客观状况和主观感受。如果没有充分的个人资源,一个人就不能对环境施加影响,而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有形资源还包括无形资源,如积极的自我概念、认知技巧、支持型社会网络等。失权不仅是缺乏能力和资源的状态,而且更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一个人很容易由于对环境存在无力感而导致实际的失权。
失独家庭在社会中无权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权力的缺乏,不但指他们缺乏改变周围世界,使之符合自身目的的能力,更指他们缺乏对自身权力的认识,而由此引发的对自身潜力缺乏追求的心理状态。客观能力的缺乏,往往会造成主观权利感的缺失;而缺失了权力感,必然会妨碍主体提升自己的客观能力。这种失权有以下特征:
(1)社会位置的自我孤立。第一批实行计划生育的失独人群已不可能再生育,老无所依的晚景对于他们是指日可待。在养老本身就难题成堆的大背景下,失去子女依靠的老年父母们,更是焦虑、忧心。自身的现状与社会的现实,更令一些人甚至产生很把自己看作最无助、最弱势的强的自卑感和挫败感,牺牲品。在他们心里,和失去孩子的年轻父母相比,人家毕竟还年轻,还可以再生,还能够再有孩子,还可以有希望;和那些只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比,人家不管儿女怎么忙,总归还有个盼头,逢年过节,总还有个全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病了,也还有人可以依靠;甚至和那些没有子女的孤寡老人相比,也不如人家,因为他们从未拥有过,也就不再说他们好歹还可成用去经受失去的伤心和痛苦,为五保户,是政府和政策的关照对象。(2)缺乏政府、社会的保障与关怀。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随迁民工子女,越来越多的群体被社会重视、关注,可惟有“失独”这个群体,却一直被遗忘、被漠视,至今没有一部法律保障这个群体。2001年底,我国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然而,
“必要的帮助”是什么,具体由哪个部门来执行,如
均无标准和细则。何实施,
(3)自我权力认同不足。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导致失独者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权力认同逐渐转变
[11]
“习得性无助”成了一种心理。他们会认为自己的行动很少能产生有用的结果,这样他们的生活动机就
可能丧失,他们在生活、思考的过程中可能变得更焦躁而沮丧。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使得失独者没有能力改变也从来不去思考改变自己的权力的不足。失独家庭的无能感、无力感是他们的负面经验所致,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失独家庭与社会脱节,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随之减少;而养老、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等外部环境中的制度、政策等障碍反过来又阻碍他们个人潜能的发挥及与环境的有效互动。因此只有对失独家庭进行增能,提升失独家庭能力,增强其生存质量。3.2失独家庭的增能途径
失独家庭需要通过提升自己的权能感来改变现状,进而提升他们的权利和能力。笔者将通过增权的两大模式具体探讨如何对失独家庭进行增能。3.2.1个体主动模式的增能
(1)个体主动增能是个人心理的增能及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通过心理增能使失独者对自相信自己身的好感增加并加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
有改变自身的能力;有效履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是指失独者在社会生活中个人技巧、能力和知识的增加以及对社会资源、机会的把握,这一方面的成熟可以促使他们在处事和人际关系方面趋于完满,也能有效地履行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
(2)个体主动增能同时也是个体素质的改变,这可以从个人内部、人际关系和社会参与三个层面来看。所谓个人内部增能意指使失独者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及能更好地控制情绪;人际层面的增能包括自身与他人交际的态度和技巧的把握,使失独者能欣赏他人的优点,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及热心关心他人;社会参与中激发他们的权能是指让失独者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包括更好地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服务的获取等。
(3)个体主动增能也需要对失独者这个团体增能。这主要指失独群体通过社会行动去改变权力结
·107·
人口与发展2013年第6期
构,从而达到权力关系的转移,使得对话各方权力达
失独者这个集体能够努力争取到话语权,使到平衡,
得各方得到真正沟通。这一层面的增能,是以权力
结构的改变为主旨,又可以说是政治增能。在推动宣传上,可以借鉴英国曾发起的“结束老年孤独运
,动”建立相关的专门网站与新媒介来宣传呼吁社会大众以及政府对失独家庭的认识和了解。3.2.2外部推动模式的增能
(1)政府的增能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广大民众积极响应基本国策,用一代人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完成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拆除了人口爆炸“引信”,有力地助推经济腾飞。不少家庭尤其是独子夭亡的计生家庭为此做出巨大牺牲。从情感和物质等多层面确保这些老人安度晚年,做好帮扶“第,一责任人”是各级政府面对的挑战,也是应尽的义务。由政府来供养失独老人,既是政府责任使然,更是对他们为计划生育所做贡献的补偿。对于失独者而言,这是莫大的心理安慰,也是一种人格上的尊重。让失独者不孤独,这样的政策善意亦是对国家责任的一种检验。
政府应加大经费的投入,由民政、劳动保障各方面力量对失独弱势群体加以帮扶救助,加强各部门拓宽帮扶救助渠道。坚持同等条件优先、普的协调,
将有关部门制定下发的一系列遍享受优惠的原则,
帮扶救助特困家庭的惠民政策进行整合,优先保障
实行计划生育的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解决失独家庭的实际困难。
继续完善新农保政策,让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受益;在全国统一实施高龄养老津贴制度,让遍及城乡的80岁以上老年人受惠,使我国的养老举措,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政府必须承担起计划生育补偿的国家责任,大力推进奖励扶助制度,促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巩固,解除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各种现实困境,让他们得以在政策普惠之下,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2)社会的增能
所谓社会的增能,就是要能够协助社会结构的改变,以顺应由个人所完成的个别增能。要完成这一过
“习得性无助心理”程,去除失独者个体固有的是一方·108·
同时也要面对社会滞后文化的挑战。一个社会在面,
必然会产生某种模式的特征。经历长时间的运行后,
社会主体活动的社会普遍心理往往由过去的习惯所
决定。这种习惯式的心理也形成于一定的社会模式中,相对于这种社会模式,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有其某种滞后性。因此,对于失独家庭的增能,应当受到教育的不止是失独者,同时也应当包括整个社会。
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失独人群的大面积产生,是30余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会产生的结果。目前除了社会言论,一些专家与研究人员,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官员也都直言,不可将失独人群当作一种负担;失独家庭更不是问题家庭,失独人群也是众多特殊困难群体中的一个,应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善待他们,社会要做的是营造一种相互关爱、理解、帮助的社会风气,而非重复的恶性刺激。也有人意识到,人们在深切了解到失独人群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之后,或多或少对我国的计生工作会有些负面情绪,然而“发泄情绪容易,但要真正解决问题,需要一个完善的机制
。如今,和体系”失独问题早已不仅仅是计生问题,全社会对待失独人群的态度,也考量着我们作为一
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3)社区的增能“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深深体现了传统社区里邻里之间亲密无间的友爱互助关系。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传统社区里,老年人在丧子或者遭遇到别的不幸后,很容易从亲属和邻里那里获得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抚慰。在这样一个涂尔干所“机械团结”谓的的社会里,邻里关系、亲族关系交
,织成为一张没有边际的“网”人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网”一张里。这张网不仅发挥着社会“纽带”的作
“情感支持功能”。用,而且承担着重要的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要以新型家庭养老、社区养
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方式,联合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力推多功能的社区照顾模式,打造集生活照料、文娱活动、日间托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信息支援、紧急援助多功能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成政府、社区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格局,为辖区失独老人提供以就近护理、日托、全托以及居家照顾为主的社区照顾。社区或者乡镇应该建立失独老人活动、锻炼、医疗等一体化的养老场所,活跃老人的精神生活。
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对身体不佳的失独老人进行跟踪服务,配备相应的护理人员,定期定点服务,根据失独老人的不同情况,实行全天候托管,或者临时托管,做到小中病就地医疗,慢性病不出家门,还应送服务上门,给老人送医、送药、送餐等,使老人感到家的温暖。
(4)专业机构与人员的增能
在国家建立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由社会专业人士和爱心人士凝聚而成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样不可或缺。引导、鼓励、支持民间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关爱失独家庭的队伍中来。建立失独家庭爱心机构,由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及一些志愿者专门针对失独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帮其摆脱心理阴影,排解心理障碍。。强调失独首先,增能的过程应是“从后引导”家庭的参与,由他们站在前台,社会工作者应退隐其后。
其次,在增能实践的环境方面,要做到从后引导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必须准备符合其要求的工作环境,同时具备增能的工作意识。应多支持、鼓励失独家庭参与,并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由其主导。再次,要提升工作人员反欺压的意识。社会工作者须不断自我省查,警惕各种偏见,反歧视和反欺压。最后,在增能的策略上,必须遵循这些原则:其
实施失独家庭主导。工作人员可以与之建立一一,
“平权”的关系。其二,合作而非教导。应尽力促种
,“外化无助”。社会使和推动失独家庭掌权。其三
工作者要协助失独家庭认清自己的弱势地位和社会
对其应负的责任。其四,抗拒歧视与欺压。引领失独家庭学习如何与权力抗争。其五,学习必要技巧。包括协助失独家庭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与社会沟通的技巧,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等,使其有能力增能。4小结
综上所述,为促进失独家庭生活得更好,引进增能理论及其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因这有助于失独家庭改变传统观念,发掘失独家庭的内在潜能,促使其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优势为本的失独家庭增能发展方向强调,在看待失独家庭时不要只盯住他们的问题、放大他们的缺陷,而是要承认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以被释放出来的自然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增强人们的积极变化的可能性,失独家庭应该汲取自身和周围环
来充实自身的权能,增强自身的能力,境中的资源,
使得个人社会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引文文献:
[1]引自吴铎思.失独家庭每年增7.6万部分人疯狂工作存N].工人日报,2013-03-24钱养老[
[2]引自黄英男.中国失独家庭将达千万经济补助难解问题[N].京华时报,2012-08-27.
[3]引自牛远飞.内地失独家庭未来或达1000万父母多患N].大众日报,2013-04-10抑郁症[
[4]J].社会学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视角[2003,(5).研究,
[5]J].南京人孙琼如.增权:受虐待老人社会工作新理念[2004,(4).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6]张长伟.增权理论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价值J].中国青年研究,2004,(9).揭示[
[7]A].引自刘梦、陈丽云.赋权观念在妇女小组中的运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2002.84-85.社,
[8]郭伟和.越轨青少年社会干预的基本倚重和工作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4,(11).
[9][10]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2004,(12).究,
[11].中杨海龙,张雪峰,刘泰然.农民工充权问题研究[J]2006,(5).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参考文献:
“充权”——2004海外青年研苏颂兴.青年理论与自我实现—J].青年研究,2005,(1).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J].社会学赵海林,金钊.充权: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新视角[2006,(2).研究,
张长伟.增权: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新视角[J].教育探索,2005,(9).
.重庆行徐继敏.成年独生子女死残的困境与政府责任[J]2007,(3).政,
J].人口与于常永.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及其规避[2009,(6).计划生育,
J].人口与发刘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与社会保障[2008,(6).展,
J].吉林广播电视大王轲.失独者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2013,(1).学学报,
——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J].柳志艳.勇敢地生活下去—2012,(20).学理论,
[责任编辑:胡玉坤,顾鉴塘]
(本栏目由浙江省宁波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协办)
·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