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作者:曾桂萍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1年第06期
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起起落落,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是生物考多少分,而忽视了生物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课程本身的价值。其实,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而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生物。因此,生物教师要借助本学科的优势,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就是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肯定。
在讲授受精过程时,笔者指出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强者,因为好几亿精子中只有一个精子能有机会受精,而那个受精卵发育成了你,你当然是强者。在讲授“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时,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大脑重量、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和神经元的数目。爱因斯坦的大脑,无论从体积、重量还是构造上都与其他同龄人无多大区别。学生通过对大脑的了解,明确了大脑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之所以成绩不同,与后天心理素质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促进了他们对大脑的开发。
二、加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生物新课程中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情境,通过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适时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性意识的发展和性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胚胎工程”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绝好时机。结合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介绍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与功能,以及有关生理变化和身体发育的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不至于产生顾虑,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从而避免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同时,通过老师的讲解,也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的生命,珍惜父母之爱。
四、加强对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可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艰难曲折历程: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飞速发展起来。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合理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以此教育他们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使他们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多么得重要。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还可有意识地创设逆境,加强对学生坚韧性格的培养。
五、加强对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