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荀子思想对孔孟学说的继承与批判

2021-02-03 来源:华拓网


摘 要:荀子与孔子、孟子都属于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但荀子的思想却与孔孟学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体现在孔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侧重精英道德,推崇唯心主义德治思想。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看重大众伦理,推崇唯物主义礼制思想。荀子的思想并没有完全继承孔孟学说,也不是对孔子、孟子思想的全盘摒弃,是在其基础上的延展与提升、继承与批判。

关键词:荀子;孔子; 孟子

作者简介:佟润欣(1990.12.04-),辽宁省大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后人对于孔子对人性善恶的观点的研究仍处于阙疑之中。但是综合他的其他论述,孔子大体上还是持人性本善的观点的。比方说,孔子主张德治与无为而治,这就是基于对人性本善的笃信。“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实际上肯定了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的属性,因为只有人人都有善的闪光,无为而治才成为可能,靠德约束言行才有实际意义。假如人们都是恶的,怎么能顺其自然、由其天性呢?孟子直截了当地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种种“之心”无不是一个“善心”。他把人性中的善当做了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的要素与标杆。而荀子则称“人之生也固小人”(《荀子·荣辱》),而且,“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荣辱》)孔子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后人看来模糊难懂,荀子给解释清楚了,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性恶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所以说,孔子侧重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之性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靠后天教育进行修正与提高。

孔子关注君子式的精英人格。“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指出有远大的志向,崇高的境

界,高雅的趣味,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位君子。他崇尚孤高傲物、刚正廉明。孟子则推崇大丈夫式的精英人格,认为做人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气节,要有“舍生而取义者也”的气魄,但是也被批评“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本传》)荀子则联系实践、关注社会,系统的研究了德行与规范、人格与品质,提出了“礼”、“性恶”、“群”、“分”、“伪”、“习”、“化”、“法”等大众伦理学概念,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普通民众。所以说,与孔子、孟子重视精英道德不同,荀子更留心大众伦理,在不同的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再从治理国家的方面看三者的思想。首先儒家的天人观,对于治理国家起着非常巨大的指导作用。孔子对天的认识有多重含义的,既是自然之天、德性之天,又是神性之天。他把天命与仁德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仁为本的主观唯心主义伦理哲学。孟子继承并把孔子德性之天的侧面发扬光大,以人性善为起点,把人性善当做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提出“尽心知性以知天 ”(《孟子?尽心上》)的命题。“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天不在人之外而就在人性之中,在人的仁善本性中体现,这当然是极端唯心的。荀子的天道观少了天的神性、德性而更赋予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性,显得理智许多,荀子的天人观的中心是“明于天人之分”(《荀子?天论》),即自然界与社会的运行、变化各有其自身的规律。这是建立在天的自然性的基础上,荀子认为天对人不具有神性主宰的威力,人对天不是无能为力、听之任之由之而是可以有所作为、有所驾驭,也就是人定胜天。这是唯物主义的。治国思想由天道观引起,显然孔孟荀三个人的想法会有不同。孔子德治是以仁德为核心、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之上、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伦理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孔子仁学思想,“仁者,人心也”(《孟子?告子上》),人发挥仁善德性即可达内圣外王、天下大治,“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尽心篇上》) 荀子则“常用智而重理,喜秩序,爱稳定”(牟宗三《荀学大略》),从智性思维出发,把人与自然一样作为外在客观存在的认知对象去探究其性质,他所看到的人首先是与动物相同的、作为有生命体的人,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先天具有求生本能、生理欲望,而人先天所有的、与动物根本区别的在于人之智而不在人之德。荀子特别强调知识是政治的基础,唯有“知通统类”(《荀子·儒效 》)的大儒,才能负最高的政治责任。笔者认为,荀子的唯物主义礼制思想较之孔子、孟子的唯心主义德治思想,实在高明许多。

荀子与孔孟所处时代不同,生活境遇的复杂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化,也是造成他们视角不同的因素。本文仅从人性、人格、治国等几个方面作为起点试图揭示三者思想在侧重点上的不同和批判的继承性。荀子的思想并非全盘接受孔孟之道,而是另辟蹊径,在其基础上做出更大的创新与修正。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不

仅仅有儒家思想,还可以看到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的影子,又为儒家学说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