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教育,愿作1盏灯 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2024-02-25 来源:华拓网
学生,教育,愿作1盏灯 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内容导读:育工作的基石和切入口。,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教育凭空,在完整生活中的。生活中处处有道德,道德教育离不开人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最最的德育。在学校中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让好的习惯陪伴学生一生! 我是分开说的,但教书要育人,知识的教学

关于“教育”许多中外大家都做过不同的阐述,但我最欣赏的是叶圣陶老先生的观点:“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人生,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进展。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到最后还是在围绕着“分数”转,为了能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考上一个好大学,这好像成了衡量一个学校、一位教师的标准了。我们现在的做法相当于是把教育理解为了“教书”,我们像以前的书堂教书先生一样,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但我们却忽视了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做人,能做事的健全的公民。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申述了他的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的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今天我们再次读到这段文字,不禁有些感慨,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到底进步了多少?

通过阅读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我班门弄斧地说一说我对教育的理解:

一、教——教学生学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要“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讨”。以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把学习的策略教学论文教给学生,为了“不须教”。第二,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第三,教师的工作是“精要地‘讲’”,是“启发导引”。第四,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尽可能自己去探讨”。

世界上的事情是学不完的,无论是谁都要学习一辈子,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学的本领,对学生的终身进展起帮助作用。

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的老师还是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理解被忽视了,成绩还是评价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能力的培养就逐渐被我们忽视了,比如说拼音教学中有一些技艺性的东西,像拼读、整体认读等,在教的过程中,把一些技艺性的东

西教给学生,他们边学边体悟,最终会自己发现这一规律;在汉字教学中,我们现在重视的是学生的识字量,每篇文章课后都有大量的认读生字和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一节课我们都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汉字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在学生初次接触小学课本的时候,引导他们熟悉汉字背后的故事、包含的内容,那么很自然地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就会有探讨,就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动性。总之,我认为教学就应该注重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技艺,再加以适当的练习,就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教育名言,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方向灯,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地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轨道,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正确策略教学论文,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之能够自主的发现理由,自主的浅析理由,自主的解决理由,自主的获取新知识。这也就是叶老常说的“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自主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它是革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革新能力就自然形成了,因为学生的本质就是革新的,叶圣陶先生在1919年所写的《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新鲜事物对学生们的吸引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就是革新的源泉,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而应该由此及彼,大胆革新,充分提供想象的空间,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觉。

二、育——育学生德

教育就应该是潜移默化,是春风化雨,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所谓的教育无非是人影响人的一种或多种活动——先学做人,再去影响别人!在叶圣陶那篇《假如我当教师》文章中,谈到关于德育策略教学论文时,叶老有这样一段

话:“我不想教学生做有名无实的事情——做这种有名无实的事比不做还要糟糕;如果学生习惯了,终其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这样有名无实,种种实际事务还有逐渐推进和圆满成功的希望吗?我说比不做还要糟糕,并不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思,主张不要成立那些会和社,不要有图书馆、种植园之类的设备。我只是说干那些事都必须认真去干,必须名副其实。”很显著,叶老的着眼点始终在育人上,在学生的终身进展上。德育工作是直接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如果不以实际出发,不实事求是,而是搞有名无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那么,以对学生终身进展的角度看,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这些“形式主

义”、“花架子”会给学生带来副作用甚至是反作用。真诚一旦变成了滑稽,美也就成了丑。德育工作之所以收效甚微,是不是和我们形式主义“花架子”的活动太多有关呢?那德育工作如何开展,“为人生奠基”的工程如何实施?在这个理由上,叶圣陶先生也同样体现出一位卓越教育家的经验和睿智。在《改善生活方式》中,他谆谆告诫我们:“教育这个词儿,如果解释得繁复,几本书未必说得完;简单的解释,一句话就可以说尽,就是‘养成好习惯’”、“所谓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傍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这些好习惯。”多年的德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叶圣陶先生的“养成习惯”思想,非常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修养的培养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要内涵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石和切入口。因为,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凭空进行,而是在完整生活中体现的。

生活中处处有道德,道德教育离不开人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德育。在学校中作为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让好的习惯陪伴学生一生!

虽然我是分开说的,但教书要育人,知识方面的教学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是密切联系的,教育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的为学生的人生服务。我们要做一盏盏明灯,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