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药与西医药

2022-10-18 来源:华拓网


1. 证与病不同

西医以病为对象,病由致病微生物引起,试管实验、动物实验能基本代表西药对微生物的作用情况。西医采取的是对抗疗法,即将致病微生物杀死,或者将其抑制住。

中医以证为对象。证是人这个复杂活系统偏离正常状态的描述。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依靠和调动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从而恢复正常状态。在国外,中医通常被归为自然疗法。中药一般没有直接杀死致病微生物的效果。

人与动物的证不同,大动物与小动物的证也不同。动物实验表明,都是脾虚证,健脾中药对大动物驴有效,而对小动物老鼠无效。最新资料表明,国外某种抗艾滋病疫苗的临床试验结果,对白人有效率仅约3%,而对黑人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同样为人,人种不同,效果差异如此之大,更何况人与动物。

2. 病因、病理不同

以治疗肺结核为例。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医治疗肺结核效果不理想,痨病被认为是难治之病。西医认为肺结核由结核菌引起,有了抗结核菌药之后,西医治疗肺结核的疗效高于中医。但单用抗结核菌药治疗顽固性肺结核和空洞型肺结核的疗效并不理想,空洞难愈合。在美国,有40%的结核病人,抗结核药对他们是无效的。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肺属金,脾属土,对西医治不好的肺结核,依据培土生金,用补脾中药,大大提高了西医久治无效的顽固性和空洞型肺结核的愈合率,成都中医药大学有这方面的科研报告。

3. 药理不同

西药的功能是直接杀死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泌尿系感染由大肠杆菌引起,但不能将人的大肠杆菌全消灭,抗生素无效后,中药很有效。实验室分析发现,中药没有杀死大肠杆菌的作用。后来发现,细菌感染人体,首先要与人体相应部位的粘膜细胞产生粘附作用,然后才能产生一系列反应;中药虽然不杀菌,但使细菌与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消失。还有些中药的成分,不能被肠道直接吸收,而是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二次代谢产物才被吸收,然后发挥作用。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利用中药调整人体子系统失常从而能治好病的疗效,是西医难于理解和承认的。在抗“非典”过程中,西医院士不承认中医药疗效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明白中药药理。

4. 疗效评价方法与标准不同

西医药评价疗效,通常是以药为核心,需要经过试管、动物实验,必须对特定的致病微生物有杀死或抑制作用,还要有临床统计(常常要求双盲法)。通常临床统计依据药与病对应的原则。而中医是药不对病而对证,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方,药应随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进行统计是个待研究的问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西药的评价过程中,病人的差异、同病异证、医生水平等因素似乎都无关紧要。中医药疗效评价恰恰与西医药相反,中医重视的是西医所不重视的。中医药的疗效评价往往不是以某味特定的药为核心,根据证的不同,往往要变动所用的药。评价疗效的着眼点不是药的成分,不是动物实验,不是双盲法的统计结果,而是个案,是医生的医术。

5. 对药物毒性认识不同

中医是聚毒药(药的偏性)以供药事,常说“以毒攻毒”、“是药三分毒”。比如,重金属汞、铅等,西医认为是绝对有毒,不能入药。而中医认为,汞、铅等经过特殊的、严格的炼制后,可以入药,含汞的朱砂与黑铅就能入药。有些药,有毒无毒的关键是炼制。砒

霜是毒药,单独用砒霜会严重损害肠胃,和特定药物一起用就能治某些病而不损害肠胃;将砒霜制成针剂用于点滴,就能治白血病;关键是对药物毒性作用的了解。安宫牛黄丸被称为中成药三宝之一,在刘海若昏迷高烧不退时,出尽风头;但20年前,一因中暑引起的高烧昏迷老太太,吃下安宫牛黄丸,立即死了。关键是不对证。

6. 有效成分概念不同

西药的有效成分很清楚,是化学成分单纯的单味药。中药成分极为复杂,可能达上百种化学成分。人参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研究多年,论文上千,至今无定论,无提纯物。刺五加可以升血压,也可降血压,以什么标准判断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概念是西医药的核心概念,是实体中心论的体现,是线形因果关系的代表。而中医药是关系中心论,是非线形因果关系,五行说是环形的生克关系,果也可为因。实验表明大黄与大黄水溶液的药效不同。中医有效成分概念需要另定。

美国人最近才对复方有所认识。他们公布资料说,葡萄酒能增加许多药的药效达数倍,原因在于许多药都要被肝中的酶分解,没分解的药才被吸收发挥药效;酒破坏了某些酶,酶不再分解药,因此药效增加;但酒与头痛药共服则严重伤肝。

除极少数中药外,对于多数中药药材、饮片、丸散膏丹、复方汤剂来说,按西药有效成分概念,制定中药的标准与规范在十年内还是不现实的。

三、如何看待中医药

1.中医的学科性

中医是否落后于西医,非典、艾滋病等治疗实践说明不是落后。前面所说的区别,其核心在于二者不是同类事物,具有不可比性。

通常认为西医是科学的,中医是经验、是不科学的。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就是要以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改造中医药。而西医是科学在医学界的代言人,是科学的执法官。

因此有必要讨论什么是科学的问题?

科学是系统知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我认为科学指自然科学更为妥当,科学是观点、方法、理论的整体。观点主要指以原子论为代表的唯物论宇宙观,以还原法为主的分析方法。

西医是还原论。还原论认为,万物由可分解的部分组成,用可分解的部分可以说明整体,通常将生命现象最终还原为物理、化学现象,是用非生命现象解释生命现象。

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非线性科学等新学科的出现和发展,人们认识到还原论的局限性,重新重视整体论,重新认识简单科学与复杂系统科学,重新认识中医。

整体论认为,整体可分有机整体和机械整体两类。有机整体是不可分解的,不能用分解的部分来说明整体,油画分解为三色、交响乐分解为七个音符、小说分解为单词,活人分解为死细胞,生命分解为物理化学反应,就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整体论是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如小说的主题与构思决定了用什么词汇。

非线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有人认为相对论之前的科学都是简单科学,非线性科学可能引起新的科学革命。非线性科学有几个特点:通常含有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

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会导致结果的巨大不同,洛伦滋方程;系统内有随机因素,即有偶然性,有不可预测性,简单的因果性不存在。其研究对象有湍流、气象等。

与非线性科学的复杂系统相比,人与社会都是超复杂系统。中医实质上是以超复杂系统为对象的科学,它与社会科学有相通之处。

中医认为:人是不能还原分解的;精气神、阴阳、藏象、经络等,都是整体的特征;人有抗病、康复能力,有自组织、自调节、自稳定的功能。

2.实体中心论与关系中心论

实体论曾在哲学界和科学界占据主流地位。

实体论认为,物质实体是一切事物唯一的、终极的主体、基础、原因,物质实体是第一性的,以第一性为基础构成第二性。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因学、药物学等,都是建立在实体论基础上。

当代,与实体论不同的关系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系论认为,关系(不是属性)是独立的,并先于实体的客观存在。现代科学证实,物质实体不是宇宙本原,大爆炸理论表明物质实体是由能量转化来的,实体只不过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不是终极的主体和原因,场与波就很难说实体。实体不可能脱离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时间、空间等关系不是第二性的。许多情况是关系决定实体。农村曾流行“一大二公,一穷二白;包产到户,丰衣足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是从产品经济向关系(供需关系)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就是调整关系。

中医的阴阳说、五行说、经络说、藏象说、病机说(正邪交争)等,都是研究关系、描述关系的学说。整体论、系统论,实质都是关系中心论。

人是实体与关系的统一体,如同光是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统一体。西医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关系像粒子说与波动说的关系。中医理论虽然以关系论为中心,但中医的实践包括许多与理论无关的实体方面的经验,一些偏方、验方是按实体治病的药方。中医关于实体方面的许多认识可能是不科学的。西医与中医都只是医学的一个方面,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能以一方作为评价另一方的标准。

3.重新看中医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被许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的典型代表,但从科学和哲学的进展出发,可以重新理解阴阳五行说。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阴阳不是实体,而是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各种矛盾的代名词。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必须有动力,动力就是以阴阳为代表的矛盾的对立、制约、互根、转化、平衡等。生命体内的有序与无序、兴奋与抑制等矛盾或关系都是阴阳的具体化;有了阴阳,才有了活力。

一些人认为,五行说是哲学五行思想生搬硬套到中医的产物,没有丝毫科学道理。在西医看来,五行说描述的脏器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是不可理解的。

中医认为,人不能分解,而又太复杂,所以必须采用简化的模型来代替复杂的人,这个模型就是五行说。两千年医疗实践说明,五行说是有用的模型,它近似正确的表达了脏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用现代语言,五行说是生命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自稳

定的模型。

西医眼中,人像机器。中医眼中,人像小社会。古语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果将中医五行说移植到社会学中,将复杂社会系统也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五个子系统,并用其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可能有助于理解中医五行说是个复杂系统简化模型的说法。中医五行说不是绝对完善、绝对实证的理论。它只是个简化的、有用的模型。这个模型应用能否成功,不仅与模型的对象有关,而且与模型的使用者的水平有关。

四、《纲要》脱离实际

《纲要》脱离了中医药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医药与西医药有本质不同的实际。

《纲要》提出,中药现代化“与中医现代化协同发展”。这是将中药与中医相并列,而实际中医与中药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中医是中药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也是中药的市场,中医与中药是皮与毛的关系。中药的发展只能依托中医,靠中医的发展来带动。如果将中药西用,不是辨证,而是辨病用,可能治不好病,还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安宫牛黄丸”也曾产生过可怕的后果。日本废医存药,是个死胡同,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个例子。当前,应先继承、发展中医,在中医基础上谈发展中药。

《纲要》将中药的标准与规范作为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纲要》提出,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要在2010年建立和完善500种常用中药材、5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现代质量标准;大力推行和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5个规范(GAP、GMP、GLP、GCP、GSP)。而实际情况是到2010年,就是50种中草药的现代质量标准恐怕也难建立起来。《纲要》所以有这种脱离实际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其原因在于不了解中医药与西医药有本质的

不同,套用管理西药的思想与方法来管理中药。有效成分是西药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但不是中药标准与规范的基础。酒与茶的品质(不是指有害物质)高低还主要是凭人的经验去评定,不是靠色谱等仪器的鉴定。中药远比酒、茶复杂,在科学先进的美国,对中药也不是搬照西医的5个P,而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类管理。

五、《纲要》主次不分

1.创新与继承

在《纲要》的“基本原则”中,虽然有“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字样,但在“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中,都只谈创新,不提继承,实质上对继承是抽象肯定。从中医药的现状出发,首先应是继承和发展,创新应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现在应该是继承为主,创新为辅。

创新本身也有主次问题。《纲要》提出构筑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平台,具体内容是2-3个中药国家实验室、10个中药研究开发中心、20个中药国家工程和技术研究中心。《纲要》所说的创新实际是以新的植物药提纯物为主,以为提纯物服务的新技术为为主。说提纯物是新中药,不如说是新西药更恰当。 《纲要》的创新实质是新西药,而非新中药。

中药创新,应该是依靠有经验的中医为主,依靠中药名优老企业为主,以临床研究为主,以解决中医实践出现的新问题、新的病和证,而不是以传统中医不会用,不知其四性五味、不知如何归经、不知如何配伍的提纯物为主。

2.新产品与现有产品

《纲要》提出“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到2010年,开发出100个中药新产品,完成100个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争取2-3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这里首先要讨论“疗效确切”的含义,前面说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药疗效评价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如何开发中药新产品?怎样进行传统中成药的二次开发?

开发中药新产品当然是件好事。中药已经有历史悠久的大量的疗效好的方剂和成药,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缺新产品,而是中药材资源危机,如甘草是常用药,但目前很难找到合格的好甘草;质量是药材的生命,但见利忘义,现在伪劣中药材泛滥,以至一些港商不敢再经营内地中药材;许多疗效好的成药品种已经消失,如虎骨酒,一些成药因重金属含量等问题已经被取缔或面临取缔的危险。只要稍微了解中医药现况,就应以解决现有中药的资源、质量、品种等问题为主,以开发新产品为次。

《纲要》所指的新产品也好,传统产品的二次开发也好,实际上都是指成药,无论从中医理论来说,还是从现在的中医医疗实践来说,传统中医(不是西化中医)都是以复方汤剂为主,因为复方汤剂最能体现中医的辨证施治,能因人而异,因证而异,随证的发展变化而及时对用药进行加减和调整。谈开发新产品,也应该以复方汤剂为主,以成药为辅。

3.西化中医药与传统中医药

西化中医指中医药大学毕业,现在的职业身份是中医,但他们抛弃了中医阴阳、五行、元气、经络等核心理论,不能号脉辨证施治,而是接受了西医的实体论观点,重视细菌、病毒,靠化验检查辨病,不是以针灸、汤剂等治疗手段为主,而是以西药和中成药为主。

传统中医指继承和运用中医理论,能号脉辨证,以使用针灸、汤药等传统中医药手段

为主。

西化中药指将复杂成分的中药提纯为化学纯的单一有效成份,如麻黄素、黄连素等。西化中药虽然还被称为中药,这是沿用历史习惯的分类,实质上西化中药应该算为新西药,因为传统中医不使用西化中药,而是西医或西化中医使用这些药。

由于种种原因,西化中医在人数上,在领导岗位上,在中医界可能占多数,似乎已经成为中医界主流。但西化中医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医,他们本质是西医,只不过使用一些中成药而已。

《纲要》没有认识到西化中医药与传统中医药的区别,将服务于西医和西化中医的西化中药作为中药现代化的主流;而中药的真正主流应该是服务于传统中医。

4.管事与管人

《纲要》提出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管理机制、投入体系、政策支持等7条,加速中药现代化人才培养是其中第5条。

管理机制等是管事,人才培养是管人。在人与事两方面,《纲要》是以事为主,以人为辅。而中药发展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从中药材的种植、收购、加工、生产到中药的使用,卡脖子的都是有学识、有经验、有品德的合格中药专业人才。

在人长培养问题上,《纲要》将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和经营人才等放在首位,而将专业院校对专业人员培训放在了第二位。中药材有几千种,其收购点遍布穷乡僻壤,收购时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谨防假冒伪劣;药店抓药时要谨防抓错药,全国有2000

多县,中药店可能有几千个;单是药材收购和药店抓药所需中专以上人才就达数万,这些中级人才对中药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药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大力改革和加强中医药教育,尤其应把中级人才的专业教育、管理等放在主要位置。

5.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

《纲要》在战略目标中提出,争取2-3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到2010年推动形成约5个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在重点任务中提出,扩大中成药出口比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中药国际市场;在主要措施中提出,国家支持中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纲要》由目标、任务到措施,都非常重视国际市场。

中药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开拓国际市场本无可非议。但问题是,中药发展的基础在国内,国外除极个别国家外,中医药得不到承认,谁去使用中药?有多少人使用中药?市场有多大?中药应坚定不移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20年前的中国,不是改革开放初期急需外汇而又极缺外汇的时代了。在某种意义上,将国际市场放在不应有的高度,实质是重钱不重人(中国人)。

6.行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中药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是追求中药行业产值和利润的增加吗?非也!医药业产值大,说明医药产业发展,但对整体来说,未必是好事,是保险开支大了,是国家支出大了,它不一定是正的社会效益。在保障经济正常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医药费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恰当适度。

《纲要》的出发点是把中药业作为有潜力、有前途的产业。但由于其制定者不了解中医药与西医药的本质区别,不了解中医药的现状,《纲要》的实施可能会为废医存药开路,可能会加剧中药的西化,也许西化中药业产值会有所增加;但中药业若按西医药思想制定规范与标准,传统中医药将面临生存威胁,其后果可能是十分严重的,远非西化中药产值增加所能补偿。

有个估算,中国用不足世界医药经费的2%,解决了23%世界人口的健康问题,即中国医药费用的效率是世界医药费用效率的10倍以上。2001年全国医药费用约是5000多亿元,其中中医药费用约为500亿元。若按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医疗费应开支5万多亿元,而不是现在的5千多亿元,是否能说500亿的中医药费用为中国节约了45000亿呢?当然不能这样简单地算,而且中医药的贡献也不能全归功与传统中医药,但传统中医药的社会效益绝不能低估。以常见病感冒的治疗为例,西医主张打预防针,一人一年约需百元,若几亿人都打预防针,就需几百亿;北京许多人感冒住院打点滴花费上千元是很常见的事;而用传统中药治感冒一般只需几十元,不到西医费用的十分之一;至于号脉、针灸等的效益则不需说明。

结束语:现代、多元、和谐

为什会对《纲要》有不同的认识?这应从实事求是说起。实事是认识的基础,我认为《纲要》的制定者,并没有真正认识中医与西医有本质区别这个最基本的实事,没有认识到二者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核心是认为中药不够现代化,因而要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创新平台、新产品、新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等将其现代化。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是否必须现代化,以什么作为现代化标准,是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京剧没有必要现代化为话剧或摇滚乐;水墨国画也没必要现代化为毕加索风格的现代油画;太极拳也没有必要现代化为竞技体操。

中华民族现存的两个显著特征是汉语和中医。继承、发展、弘扬传统中医药,不仅对人民健康有重要意义,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保持民族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的概念在随时代进步而变化,20年前现代化的概念里,没有信息化、全球化,而今天现代化的概念主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西方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今天的现代化社会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金钱崇拜、物欲极度膨胀、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激烈对抗、生态环境危机等。他们在研究明天的现代化是什么样,寻求新的文明,认为新文明的核心之一是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有人认为,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复兴将对世界新文明做出重大贡献,如同古希腊的科学经过文艺复兴奠定近现代科学基础一样。

《内经》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何来\",在物欲横流、生态危机的现代社会,\"恬淡虚无\"有积极意义。

中医曰,医者仁术也,以治病救人为首位,道德放在首位,相对于金钱崇拜,中医代表前进方向。

中医强调身心一致,精神与物质和谐。中医主张天人相应,人、社会与自然和谐。

身与心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和谐、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是中医为新文明勾画的蓝图。

当然对中医药也不能全面肯定,它有过时的内容,也有错误的内容,中医药也需要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但《纲要》不能促进中药发展,反而危害传统中药的生存。

[转帖]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与策略

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与策略

作者:鄢 良

一、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要点
解决中医药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外的可信性问题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要点。由于针刺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基本得到认同,所以该疗法在很多国家已作为一种法规允许的医疗行为而被广泛应用。WHO发布了针灸的有效适应症范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也公布了针灸有效性的研究报告,用来针刺治病的金属针在美国已批准为二类医疗器械。可以说,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外的可信性已基本不成问题。而中药的情形却不一样: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中药基本上是依附于针灸而存在,针灸的知名度高于中药,甚至取代了中医;除少数几个东方国家以外,中药在国外整体上没有药品地位,只是以健康食品(饮食补充剂)的身份在使用,尚没有一个中药产品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药品审批。尽管有很多接受过中药治疗的民众相信中药有效,但主流医学界却还没有以实证科学研究报告的形式证明中药疗法的有效性。此外,多次发生于西方的中药产品毒副反应事件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疑虑。因此,我们现在着重解决的是中药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国外可信性问题。由于中医理、法、方、药的一体性,中药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我们必须要让国外

的民众和主流医学界相信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中药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这既是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要点,也是中医药国际化行动的难点。难点在于:一方面,国外从事针灸的人士多半没有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又缺乏灵活运用中药方剂的经验,这不仅使中药的受众少于针灸的受众,而且接受中药治疗的人在疗效上往往又大打折扣,降低了民众对中药疗效的信任度;另一方面,西方主流医学界(西医)是辨病论治,验证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是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难以对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临床评价。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除了要采用恰当方法帮助国外中医执业人员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外,还要作好如下几项基础建设工作:
1.建立一套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又具有实证科学特征的,能为西医界所理解与接受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与标准。
2.在系统总结近50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成果的基地上,编制一套以辨病为纲、病证结合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并尽可能地定性或定量描述这种诊疗规范的预期临床效果。
3.对于那些通过中医辨病施治基本上就可以解决,或可以解决其过程中某个明确阶段的疾病,定出中医辨病论治的规范,并定性或定量描述这种治疗规范的临床效果。
4.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指标尽可能客观化、标准化。
5.与国外主流医学机构合作开展中医临床研究。

二、中医药国际化的策略
中医药国际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中医药行业能用于中医药国际化的资源又十分有限。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投入产生最大化的中医药国际化效应,这便是中医药国际化的策略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力学和经济学原理来确定中医药国际化的资源投入策略。

策略之一:正确选择支点,巧用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说的是运用杠杆原理可以起到以小搏大的效果。中医药国际化就可以运用这种杠杆原理:立一“支点”,适度用力,撼动全球。“支点”立在何处?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不仅在现代医药科技和现代医药产业领域站在世界的最前沿,充当全球医药界的标杆和引航者,在中医药领域,在整个西方世界美国也是站在最前沿,是西方世界各国中医药界的标杆和引航者。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医药在世界范

围内的传播与应用首先是由于美国的带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医药的国际化,特别在西方世界的国际化,美国仍将起很大的带动作用,美国有关中医药的政策、法规、标准、评价等对西方世界仍会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的策略是:通过影响美国来影响整个西方世界,主要措施有:
1.以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评价及疗效评价方法与标准为突破口,与美国著名医药科研机构(如NIH)、大学(如哈佛大学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等)和医疗机构(如梅雅医学中心、MD安德森肿瘤医学中心等)合作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
2.以中药复方、针刺疗法和气功的作用机制为重点,与美国上述权威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理论研究。
3.与美国上述权威机构合作研究和制定中医药有关标准,如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标准英语翻译、英文中医药标准教科书、中药(含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等。
4.上述合作研究结果在西方主流医药科技期刊发表,并借助西方主流大众媒体作报导。
5.上述合作研究可以申请美国的基金(如NIH研究经费),也可以由中国的基金赞助(如科技部专项基金)。
6.选择市场潜力大、疗效确切,有研究基础的中药品种,由企业出小部分经费、我国政府部门出一部分引导资金在美国权威专业机构做前期研究,然后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按FDA植物药标准作新药开发与申请,力争获取几个新药批准(当然要与美国风险投资者分享新药权益)。

作者: 鸿池旭一 2006-2-25 19:20 回复此发言

--------------------------------------------------------------------------------

2 [转帖]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与策略


7.鼓励中国中药企业借助美国《饮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及美国现有的针灸界和医药保健品商业渠道,在确保产品安全性和遵守美国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以饮食

补充剂的身份向美国大力推广中药产品,广泛和深度占领美国草药型饮食补充剂市场和中医针灸专业市场,让更多的美国民众使用中药、信赖中药。
8.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到美国兴办中医针灸诊所和学校,并按“以医带药”的方式促进中药在美国的应用。
9.为美国西医药人士到中国学习中医药提供优惠待遇甚至经费资助(可设立专门基金)。
10.鼓励中美中医药相关人员的交流与互访。
11.以恰当的方式支持或参与中医、中药在美国单独立法和中药进入医疗保险的活动。
当前一段时期内,美国应是我国政府和中医药行业的中医药国际化资源(财力、人力等)的主要投向地。将美国作为中医药国际化行动的首选目标也不仅仅因为美国对整个西方世界的示范作用,还因为美国是中国以外中医药产品与服务的最大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策略之二:借用拉力,推进中医药国际化
有两种力量驱动着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其一是推力,其二是拉力。所谓推力,是指我国政府及中医药行业主动向国外推广中医药的力量;所谓拉力,是指国外因民众需求而引进和发展中医药的力量。实际上,在20世纪的70、80年代,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基本上是靠拉力的作用,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近几年推力才逐渐发挥一些作用。当前及以后,拉力仍然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力量,我们一方面要正确使用推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借用拉力。
国外对中医药的拉力源自于作为常规医药的现代医药(西医药)在防治许多慢性病及复杂疾病方面的能力不足及其难以克服的毒副作用,人们不得不在常规医药之外寻求补充与替代医药。然而,补充与替代医药的范围广、内容多,例如有印度传统医药、阿拉伯传统医药、顺势疗法、自然疗法、正脊疗法等等;即使是中医药,也还有出自我国的中医药,经过日本改头换面的汉方医药和由韩国加工过的韩医药的差别。如何让我国的中医药成为各国人们首选的补充与替代医药?这便是如何借用拉力的问题。
以下几条可以作为借用拉力的措施:
1.针对现代医药在疗效及安全性上处于劣势而中医药有相对优势的疾病或疾病的某阶段,筛选出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强的中医药方法,并使之具有可行性。
2.进行中医药与其他传统医药及其他非常规疗法的比较研究,找出中医药的长处并尽可能吸收其他传统医药和非常规疗法的长处。
3.深入研

究各国各地的疾病谱及医药环境,提供最具市场需要且最具竞争力的中医药服务与产品。例如:对癌症放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的中药、对流行性感冒、过敏鼻炎、抑郁症、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等。借用拉力并不是单纯的顺应需求,而是要在竞争性的环境中使中医药成为需求者的首选。就产品推广而言,无论是国家,还是行业,或者是企业,明智的做法绝不是向国外推出自己的“拳头品种”或“当家品种”,而是推出在某个或某些国家最具市场需求且最具竞争力的品种。

策略之三:运用经济学原理,确定轻重先后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传播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差异很大,各国的人口、经济水平、涉及中医药的政策法规、对其他国家的辐射力等也相差很大,我们在向国外推广中医药时不可能平均用力,而是要有先后、轻重,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如何区分资源投入的先后轻重呢?可以借鉴两条经济学原理:投资效益最大化原则和边际分析法。投资效益最大化原则指要把资本投向能产生最大效益的业务,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值进行最优化投资决策的分析方法。
按照投资效益最大化原则,我们应该在世界各国按效益产出率的大小来决定中医药国际化资源投向及其先后轻重顺序。这里的“效益”当包括经济上的、卫生上的、科技上的,乃至政治上的,是一个综合指标。而“资源投向”包括资源投入的国家或地区以及资源、投放的用途,例如用于合作研究、开办中医针灸诊所或学校等。
就资源投放的国家而论,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在投向国的预期效益,其二是对周边或其他国家的辐射或带动力。在投向国的预期效益应根据该国人口、健康消费能力、法规的限制力及市场开拓的阻力来判断,而辐射力或带动力则取决于投向国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投向国与周边国家或其他国家在语言、宗教、习俗、文化、政治上的相似或相近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这一决策方式:
资源投入价值=〔拟投向国的人口×健康消费能力-(该国法规阻力+市场开拓阻力)〕+拟投向国对其他国家的带动力。
根据上述原则,综合评估世界各国对中医药国际化投入可能产出的效益,中医药国际化资源优先投向的地区应是:北美、西欧、南美、中东。进一步,可以从每一地区选出一个或几个国家优先或重点投放,如美国、英国、荷兰、西班牙、巴西、阿根廷、埃及、沙特阿拉伯等。至于资源投放的用途,则要根据中医药在各国生存发

展的阶段而定。
中医药在各国的传播与应用基本遵循医疗—立法—科研的顺序。

作者: 鸿池旭一 2006-2-25 19:20 回复此发言

--------------------------------------------------------------------------------

3 [转帖]中医药国际化的战略与策略

即当中医药传入或被引进到某一个国家(地区)之初,首先出现的是小范围的中医药医疗活动;当这种医疗活动显示出较好的医疗效果和经济收益时,便会有更多的人要加入这一行列;当从事中医药医疗活动的人员和接受中医药诊疗服务的人们增加到较大数量,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时,便引发中医药的从业管理问题,于是催生中医药立法(不一定专门针对中医药,但可以涵盖中医药);其后,或者同时,由于中医药在这个国家或地区比较普遍地应用,形成为一个行业,政府出于对中医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其作用机理的考虑,会拨款用于支持对中医药进行科学研究,于是态度严谨的科学家最终开始对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其后,当科学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医药有效而安全时,反过来又会促进中医药医疗教育的发展以及法规对中医药行业有利的取向;不过,如果科学研究显示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呈负面结果时,对中医药医疗、教育和法规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那些中医药的应用尚很不普遍的国家,应着重投资于宣传中医药及增开诊所,培养从业人员,如巴西、阿根廷;而对于那些中医药应用已很普遍的国家,应着重投资于中医药立法和中医药科学研究,如美国、英国。
中医药国际化是个艰辛而漫长的历程,现在仅仅是开端。它不仅需要政府与行业的同心协力,也需要国内与国外的联运互促。作者: 鸿池旭一 2006-2-25 19:20 回复此发言 中药工业是天津的传统产业,急需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天津抓住了这一点,推出了中药现代化工程

中药是我国的特有产业,天津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市场信誉。然而,祖上留下的药方工艺没能创新发展,传统的大药丸让人望而生畏。怎么办?天津决定推出中药现代化工程,通过推广共性技术,搭建技术平台,示范引导中药企业走现代化发展之路。目前天津已建立了超临界萃取、纳米、三相流化床、分子蒸馏等高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立了中药现代化工程中心和数个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推广了澄清、树脂吸附纯化、超临界萃取等十几项技术,有二项示范工程分别被国家计委列为国家产业化工程项目。

中新药业集团集中了天津中药企业40余家,大多是有几十年历史的老企业,注册的中药品种超过600个。如何提高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怎样使传统的中药生产注入现代科技?中药现代化工程的推出使他们找到了切入点。他们将现代化工程单元技术应用于中药生产的工艺过程,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中药生产工艺和设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展制药过程研究,与天津大学合作开展了超临界萃取技术、三相流化床蒸发浓缩技术、造粒技术、膜分离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几年来他们投入近2亿元用于研究、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通过对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以及工艺、设备改进,产品的内在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大提高。质量的提高使这些昔日的名牌产品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夺回了“领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天津市市长 戴相龙

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领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乡镇,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滨海新区有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六位的中国北方第一大综合性港口,有北方最大的保税区,有全国最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200多平方公里盐碱荒地,有背靠京津两大直辖市和中

西部广阔腹地的区位优势。

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临滨海地区视察,明确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在邓小平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天津市加快规划和建设滨海地区,实施了工业东移战略。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奋斗目标,使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分别达到全市的40%以上。到2002年,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2005年,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亿元,12年年均递增20.6%,外贸出口184.7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世界500强在新区投资了152家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党中央、国务院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一直十分重视。1999年10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新区后指出:“以战略和长远的构思发展新区,肯定大有希望”。2002年1月和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两次视察滨海新区,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开发建设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5年6月,温家宝同志带领国家部委主要负责同志考察新区后指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经成为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走好这步棋,意义重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决定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措施。在这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决定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措施。今年5月30日,曾培炎同志受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委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天津召开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工作座谈会,向全国宣布进一步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

学习领会中央领导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深感到,推进滨海新区

开发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

领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促进京津两市的分工合作,促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从而加强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有利于实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上世纪80年代,开发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90年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将有利于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我国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全面开放的格局。三是有利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有利于探索新时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高起点、宽视野,突出发展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构建科学的发展模式,坚持科学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按照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建设若干特色鲜明的功能区,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的要求,我们初步确定滨海新区总体发展布局为“一轴”、“一带”、

“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地带,建设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对滨海新区的产业实行集中规划,逐步建设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功能区。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设临港产业区。

为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我们将加快发展商务中心、交易中心,开发各类商品市场,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为把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我们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研发转化体系,提升整体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到2010年,新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8500亿元。为把新区建设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港区面积将由3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海空两港和开发区、保税区聚集的优势,加快建设6大物流基地,建成综合性自由贸易港区。到2010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1000万标准箱。为把滨海新区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我们规划和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大港生态化工园区,建立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南北两大生态环境区,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

三、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切实发挥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总的设想是,以中央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科技、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率先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探索区域发展模式,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力。我们确定的目标是,用5至10年的时间,率先基本建立以自主能动的市场主体、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政企分开的行政体制、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合理适度的社会保障、完备规范的法制环境为主要特征的,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为全国改革与发展积累经验。

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我们确定了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土地、农村体制、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等九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力争到2007年底,各项改革都取得明显进展,特别是在科技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商品化,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的体制架构,成为创新型城市的先导区,在全国科技和人才体制改革中发挥促进作用。由滨海新区的有关企业和中央企业联合投资开发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发展高新技术的融资体系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建设东疆保税港区,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重点是按照科学审慎和风险可控的原则,扩大直接

融资,增强金融企业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为建立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经验。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重点是按照“统一规划、依法管理、市场配置、政府调控”的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形成耕地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各类用地得到切实保障、土地资产效益得到切实发挥的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以建立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管理体制为目标,针对滨海新区面积较大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建立健全富有新区特点的管理体制。现阶段,主要是加强新区管委会在制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等方面的组织领导职能,延伸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功能,延伸行政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有利于发挥新区整体优势和共同发展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

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既是历史性机遇,也是历史性重任

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天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赋予我们重大使命。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比较开发建设深圳和上海浦东,在发展环境、政策条件等方面已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从总体形势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能源、资源

、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愈益突出,我们将面临多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一定要

努力增强机遇意识、战略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扎实的作风,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坚持用规划指导工作。天津市委、市政府现已编制并审定了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并上报国务院。目前,国家已经批复同意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功能、税收、外汇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此外,可根据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相关要求,在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批复滨海新区进行7方面外汇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天津港25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已分别于今年2月和5月开工,计划于2007年底和2008年4月完工。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东疆港区已吹填造陆6平方公里,建成了8.4公里的疏港通道,2010年将整体成陆。由北京南站至天津东站115公里的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于去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08年8月投入运营,届时京津两地相通只需半个小时。全长145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天津段的建设正在顺利进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已经启动,建成后将为形成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创造良好条件。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区中的相关配套设施已动工兴建,将建成独具特色的航运综合服务区。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经济集约化发展。我们先后与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建立了科技全面合作关系,筹备、启动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30个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实施和推进之中。中石化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于今年6月26日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乙烯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万吨,炼油年综合加工能力将达到1250万吨。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的渤海化工园建设开始启动。空

中客车A320系列总装线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即将开工建设。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围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国第一家在筹备阶段就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加盟的渤海银行,已于今年2月正式营业。总额度为2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国家批准,由6家公司发起的首期6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即将成立。4×100万千瓦北疆电厂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已经启动,建成后每天可利用发电余热和蒸汽淡化海水20万吨;可置换出22平方公里的盐田用地,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利用发电所产生的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每年可生产新型建材150万立方米。

在规划建设滨海新区进程中,我们深知,天津滨海新区过去的发展得益于中央及各部门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同样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帮助。我们一定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融入区域,服务区域,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全面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努力创造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我们完全有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出更加壮丽的篇章。

来源:求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