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贫富而在认知层次?
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教他: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嘛,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
其实,不同认知层次的人,是会有交流困难的。认知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认知的层次,局限了他的层次。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下愚莫揣上智。
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1)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 ——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这也是极端情绪化的一族。
认知不足的困扰,让他们总是陷入到窘态,却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比如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大风厂职工王文革,他是个受害者,股权被贪官和奸商合伙弄走了,因此而陷入狂怒,拿刀架在老干部陈岩石的脖子上。结果,王文革同志和贪官们一起入狱。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一生也走不出自己的情绪。所谓维权,多不过是孤注一掷的情绪宣泄。
2)墨守成规
宁向东教授引导的孩子,就是处于这个认知层级上。这孩子并不明白,书本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见识与认知。
爸妈之所以送你出国,不是让你读书,而是让你成人。是让你认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社会规律,并于不同社会的差异性中,获得更具价值性的认知。
3)认识到规矩的局限性
最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学校里最省心、懂事、听话的孩子,但这类孩子进入社会,多半会遭遇挫折失败。因为这类孩子只是因为恐惧,而不敢乱说乱动。
等到你知道许多所谓的“规矩”,不过是成年社会出于省心,而承袭的惯性,你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从这里,有条隐秘的贫富分界线。过于情绪化的人、默守陈规的人、满心恐惧的人,
都会感受到极大的生存压力,必须继续上行,才能突破。
4)明是非,知大体
学习规矩,乖巧听话,这是对小孩的要求。长大成年后,行动能力也跟着提升,就要明是非,知道有些事不能做,有些话不能说,就是遵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唯一体系。所以,这是个血性方刚、努力向世界证明自我的阶段。但如果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无法突破自我。
5)认识到是非的局限性
这个阶段的人,知道了人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有些看似牢不可破的金科玉律,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得落伍淘汰。
6)认识到现实资源的有限性
什么叫“现实资源的有限性”?就好比我小时,在乡村里分红薯,红薯的数量有限,你多拿走一个,我这边就少了一个。无论这些红薯怎么分配,都是绝对的不公平:
按人口分,家里壮劳力多的人不干;按劳动贡献来分,贫弱之家就有可能被饿到。人类社会的一切愤怒、冲突、怨气与对抗,都来源于资源的匮乏。
7)认识到人性和社会规律
认识人性,说透了就是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心中的纠结与残缺,就是认识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苦伤。认识到人在社会上的表现,充满了无尽的矛盾与困惑。
认识到人之幼年的缺憾,会构成他终生走不出的陷阱。这时候,你对人再也不会有恨意,再也不会有怨言。因为你知道众生皆苦,终不过是庸人自扰。
8)认识到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
冲出人性的迷障,就得以机缘问鼎于智慧极峰。此时,心境澄明,无苦无忧,洞穿了这个世界的本原,获知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人类认知的又一个新起点。快乐无边的心灵自由,与以慈悲为感召的精神境界。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从漏斗的底端一步步向上攀行。
认知在哪个层级,人生就在哪个状态
拥有财富的人,多有追求智慧的冲动,因为他们有行动的力量。只限于书本知识的人,若缺乏行动能力,多半会和财富无缘。所以宁向东教授建议那个已经成年的孩子,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书的目的,是让你获得明晰的认知,与果决的行动能力。不要太功利;这个世界,人类最终竞争比拼的不是什么学分成绩,不是名校名师,不是专业科目,而是你对自我与社会的终极认知。
认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心。举目所见,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求索,却无改于自己的命运之分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