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2022-08-07 来源:华拓网


第一单元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1. 创作背景

2. 《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是1985年1月28日在美国洛杉矶“生存援助音乐

会”中的大会主题歌。

3. 1985年,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苏丹、毛里塔尼亚等国严重干旱,粮食短缺,

成百万人死于饥荒。据估计,非洲有一亿五千万人受到饥饿的威胁。消息传来,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救援饥饿的非洲人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英国和美国举行的由民间发起的“生存援助音乐会”。1985年1月28日,在洛杉矶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援助非洲的大义演,在场的歌星和工作人员手挽手同声高唱这首大会的主题歌《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We are the World ),感人涕下。

4. 这首主题歌是西方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和莱昂内尔·里奇连夜赶写出来

的。这首歌制成磁带分寄给美国几十名歌星时附上迈克尔·杰克逊写的一段话:“如果将来你们的后代问起,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人类面临饥荒做了些什么?你们可以骄傲地回答他们,你们做了应做的贡献。”这首歌推出后,很快响遍全球,几天内唱片销售突破100万张,收入的5000万美元全部用于救援非洲灾民。演出的当天晚上,美国著名影星简·方达主持了这次实况转播的电视节目。她最后说道:“这不只是个群星灿烂的夜晚,而且是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更高尚的时刻,它表明,流行音乐在过去的几年里所产生的歌星们,对这个世界所具有的责任感……”

5. 半年后,7月13日,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在美国费城肯尼迪体育场举行

救援非洲灾民音乐会。与此同时,鲍勃·吉尔多夫在英国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也举行另一场有

几十名著名歌星参加的救援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通过卫星向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现场直播,演出达16个小时,收看观众多达20亿人,募集救济款8500万美元,在世界上传为佳话。杰克逊、鲍勃、里奇等人以及参加义演的歌星们的行动,受到人们的尊敬

6. 作者简介

7. 迈克尔·杰克逊(1958—) 美国摇滚歌星。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的一

个多子女的黑人家庭,父母都是民歌手。他从小受家庭音乐环境的影响,5岁时就登台演出,任“杰氏五兄弟”演唱组的领唱。1972年1月杰克逊首张专辑《必须到那》出版发行。 1978年,出演《绿野仙踪》。1980年,推出《墙外》,其中4首歌进入当年度的美国“十大流行金曲”。该唱片在国内售出500万张,海外发行800万张,杰克逊因此获美国音乐奖,后来该唱片又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荣获金奖、白金奖。1982年,史诗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了他的《惊心动魄》,其中有7首歌曲人选当年的“十大流行金曲”。在《惊心动魄》中,他把摇滚乐、迪斯科和早期爵士乐熔为一炉,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舞蹈形式。以后他多次获音乐奖,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1987年,他推出了《真棒》。杰克逊在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流行歌坛上风头最劲。

8. 音乐分析

9. 这首歌是F大调,2/4拍,曲调十分流畅,音域也不宽。歌曲看起来像是由

三段曲调和一段副歌组成,实际上这段曲调,又是用许多位歌星所熟悉的曲调重新编配填词而成。歌词是说理和叙述性的,副歌则是:“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要人人生活得更美好,从现在做起。拯救人类生命,就只能靠自已,那光辉的明天,靠我和你。”这几句,它是歌曲的主要内容,富于号召性。在演唱风格上,是摇滚乐的典型唱法,它不拘一格,比较自由。因此,在同一曲调反复时,都不完全一样,后半部分有两个乐句。转关系小调,

带些忧伤情绪,它与“当你贫困潦倒,眼看陷入绝地”这两句歌词所表达的感情十分吻合。紧接着又转回到F大调上,推出全曲的高潮,表示信心不可动摇,前途灿烂光明和团结的力量。最后接副歌结束。

10. 迈克尔·杰克逊、莱昂内尔·里奇以及45名著名歌星演唱的录音是十分富于

激情的。听到它,会使人产生激情。歌曲后面不断变化发展,那是演唱者的即兴发挥,实际上,它是从前面的曲调演变而成的。

11. 教学思路

可以在聆听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唱会B段——以加深对歌曲主题思想的认识。

关于这首歌曲的演出背景可以进行简单介绍。

说明在20世纪80年代摇滚音乐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同

时必须引导学生认识摇滚音乐的消极面,特别是对一些名歌星的丑陋行为要予以批判。北京八中高中在音乐课上曾进行过关于摇滚音乐的辩论。最终学生自觉认识到对于摇滚音乐要有选择、有控制地听,不能盲目从众,不能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选择、毫无控制地听。

祭献之舞

1. 作者简介

2.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美籍俄罗斯作曲家,20世纪现代音乐的重要代

表人物。他出生在离圣彼得堡不远的奥拉宁鲍姆,生长在一个良好的音乐家庭环境中,其

父是皇家歌剧院的首席男低音,斯特拉文斯基自幼学习钢琴。后遵循父母的意愿,他考进了彼得堡大学学习法律,但同时继续学习音乐。20岁时,他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音乐,达三年之久。

3. 1905年,斯特拉文斯基结束了大学生涯,并开始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他很快地获得了成功,俄国芭蕾舞团经理迪阿吉莱夫委托他为《火鸟》谱写音乐,这个剧于1910年上演。一年后,他又写出了《彼得鲁什卡》,这部作品使他牢固地树立了在现代艺术运动中的前列地位。1913年春,他为迪阿吉莱夫写出了最壮观的《春之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迁居瑞士。停战后他来到法国,1925年定居巴黎,随后加入法国国籍。他在音乐上提出新古典主义理想,与同时都住在巴黎的毕加索、纪德、瓦拉里在绘画、小说、诗歌中所表现的理想一致。

4.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斯特拉文斯基迁居美国并于1945年人

美国国籍。自1951年起,他开始了遍及世界的旅行,并于1962年9月来到当时的苏联,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举行了一系列音乐会,受到了欢迎。1971年,斯特拉文斯基在纽约逝世。

5.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创作,大致可分为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

序列音乐时期。他的早期音乐,具有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传统风格,如幻想曲《烟火》。此后他虽通过《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等舞台音乐,趋向于复杂的节奏、多调性等手法的运用,但从他对创作具有俄罗斯式的音乐热诚看来,他却不失为一个纯朴的、具有俄罗斯精神的作曲家。

6. 他的中期作品,音乐单纯、清晰。《普尔钦奈拉》组曲,是他沉迷于18世

纪音乐所创作的一部混合曲,可以看出他在音乐素材的特性方面的独创性。

7. 1952年由勋伯格等人创立的序列创作技巧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如《阿

贡》、《洪水》等,调性开始在他的音乐中消亡了。

8. 美国约瑟夫·马克利斯在《音乐欣赏》中谈到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时说:“他

的一生中,不断地进行发展。他以永不枯竭的热情抓住新问题,并坚持不懈地找到新的解决办法。从印象主义之后风格的《火鸟》和大胆的《春之祭),发展到他成熟时期的有节制地控制的古典主义,在这过程中他更加强调传统和戒律:‘对艺术控制得越多、限制得越多、研究得越多,它就越自由。’……”

9. 背景材料

10. 《祭献之舞》是芭蕾舞剧《春之祭》中的一段乐曲。这个舞剧是斯特拉文斯

基于1913年创作并首演于巴黎,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个舞剧表现了俄罗斯原始部落村民的祭礼活动。春天来临,异教徒们挑选一位美丽贞洁的少女做祭品,奉献于太阳神,以求神的庇护。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神秘、恐怖的气氛。全剧分为两幕,第一幕题为《对大地的崇拜》,包括引子、春天的预兆、少女之舞、诱逃的仪式、春天的轮舞、对立的家族、僧侣的仪仗、哲人、大地之舞;第二幕题为《祭献》,包括引子、青年的秘密集会、被选少女的颂歌、乞灵祖先、长者之舞、祭献之舞等。作者在音乐中使用了很多非传统的手法,以致首演时观众对表演的粗野和难以忍受的音响不能接受。

11. 《春之祭》不仅显现了原始风格的祭礼,而且展现了新的音乐语言的特征,

如大胆地使用不协和、复节奏以及多调性。如果说斯特拉文斯基在他的第一部舞剧《火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德彪西音乐的影响、启发;他的下一部舞剧《彼得鲁什卡》,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迹的话,那么他的第三部舞剧《春之祭》则在音乐、节奏、和声诸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

12. 音乐分析:

13. 《祭献之舞)是舞剧《春之祭》的第二部分“祭献”的最后一段,又被称为

“被选少女的祭献舞”,它是全剧的高潮。少女被选为祭物,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神圣的,但被选中的少女心中定会忐忑不安。乐曲开始出现大量复杂、紧迫的节奏以及不协和和弦、下行音和顿音强奏。

14. 接下去短笛、降E调单簧管和D大调高音小号演奏一段半音下行的、急促

而疯狂的动机,它把舞蹈节奏音乐引了出来,并越来越兴奋,达到高潮之后,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圆号呈现 “死亡”动机,音乐显得十分凄凉。

15. 然后,几个动机交织发展,定音鼓及其他打击乐器也加入进来。少女的舞蹈

越来越狂乱。忽然,音乐戛然而止,这是被选少女累得昏死过去。随后,只剩下三支长笛作九连音上行半音阶快速演奏,引出震撼人心的、加有大铜锣的巨响,宣告用少女祭祀大地的仪式已经完成,全曲结束。

16. 在《祭献之舞》的音乐中,几乎听不到旋律,只有不规则的强烈节奏、不时

变换着的拍子。作曲家在音乐中创造地利用频繁地交替拍子和复杂节奏,使音乐更加强烈、冲动,这段音乐仅仅251小节,就有多达10种拍子的交替出现,而且速度极快(1=126)。

17. 在和声中使用变化多端的和弦,产生模糊、嘈杂的效果。使用庞大的乐队,

配器上注重开阔乐器新的音响领域,如使用乐器的最高和最低音区、颤音和滑音,以及色彩性打击乐器的使用,使整个音乐近似野蛮,产生怪诞的效果。渲染了原始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宗教仪式的神秘色彩。在这里作为古典音乐重要表现手段之一的旋律被隐退到次要的地位,代之以刺激性的和声和复杂的节奏。而这一切,正是20世纪被称做“现代音乐”

的一般性特征。因此,《春之祭》被认为是现代音乐的代表作。

18. 教学思路

可以先听,让学生说出音乐的初步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音乐的节奏是规整的还是复杂的?)、和声(是和谐的还是不和谐的?)、速度(是舒缓的还是急促的?)、力度(是微弱的还是强劲的?)、旋律(是清晰的还是混乱的?)、情绪(是稳重的、平和的还是兴奋的、不安的?)、乐器(是单一的乐器演奏还是乐队全奏?)、音乐所表现的主题(是易于理解的还是奇特的、怪诞的?)等。问题并不是一次提出,应当每听一遍要有一遍的思考问题。也可以在聆听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剧的编创表演。

对于斯特拉文斯基和西方现代音乐可以作一般了解。如果文化素质好的学校和班

级的学生可以请他们自己查阅斯特拉文斯基与毕加索等艺术家的有关资料,重点了解斯特拉文斯基与毕加索等在艺术上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特点。可以用不同时期作品进行对比,以加深印象。切忌教条式的知识灌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