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C 在采矿中的应用》
3D
实 验 报 告
姓名: 学号:
实验(一) FLAC3D 在采矿中的应用
1 实验目的
(1) 掌握圆形巷道周围的应力、位移分布情况 (2) 了解应力集中情况
2 实验步骤
(1) 模型的建立
为了使结果更加可靠同时具有可比性,采用不同梯度的支护阻力Ps做对比,Ps分别取0MPa、1MPa、2MPa、3MPa、4MPa、5MPa、6MPa。模型侧面及下部边界都固定住位移,开挖部分截面为圆形,半径为4m,同时为了消除边界位移和应力的影响,模型大小为80m60m60m,模拟埋深为600m,因此初始应力选择为gh15MPa,本次模拟测压系数选择为0.8。模型总共包含有177120个单元,182819个节点,为了使模拟效果更好同时也为了方便计算,模拟的圆形巷道及其附近的网格比模型边缘部分密集一些,模型如图1所示。由于本文只是研究支护阻力在地下围岩控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整个模型选择同一岩石参数,材料参数如表1,材料破坏符合Mohr-Coulomb屈服准则。
表 1 力学参数
岩体 砂质泥岩
弹性模量/GPa 5.425
泊松比 0.147
内聚力/MPa 2.16
摩擦角/°
36
抗拉强度/MPa
0.75
圆形巷道圆心坐标为(40 0 30),四个测点的坐标分别为1号(44 0 30),2号(36 0 30),3号(40 0 34),4号(40 0 26),1号和2号测点分别位于两帮中间,3号、4号测点分别为顶底板中间点。三维计算过程为:建立模型→附加初始应力值→定测点→开挖巷道→计算平衡→结果输出→后续处理。
图1 FLAC3D模型及其局部放大图
(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1号测点X方向位移 2号测点X方向位移
3号测点Z方向位移 4号测点Z方向位移
图2
由图2可知,两帮位移明显增长较快,尤其是顶板的位移速度几乎一直处于递增状态,顶板位移主要发生在顶部6m的范围内,底板的位移主要发生在5m范围内,两帮的位移比较接近,主要发生在2.1m范围内,如果巷道开挖以后不及时对其采取支护措施,那么顶板会持续下沉,同时底板的底鼓现象也会逐渐的变得严重起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加速两帮的位移,可以预见巷道不久就会因为急剧变形而发生失稳破坏。而施加了最小支护阻力1MPa后,这种位移速度迅速得到了一定程度减缓,两帮的位移速度减小了34%左右,顶板的位移速度也减小了23%左右。同时随着支护阻力Ps的增加,X方向的位移速度继续下降,并达到一定的速度稳定不变。由于垂直应力大于水平应力,所以圆形巷道的顶板的位移量明显大于帮体的位移量,但是随着支护阻力Ps的增加,Z方向的位移速度也在减小并逐渐接近两帮位移速度。
a 0MPa b 1MPa
c 2MPa d 3MPa
e 4MPa f 5MPa
图3不同支护阻力下塑性区范围
为了直观反应塑性区范围的三维分布情况,借助fish语言生成图3a~e的塑性区三维分布图。由图3-a可知,在不加任何支护阻力的前提下,破坏范围最大处位于两帮中间的1.6m范围内的岩体。两帮正处于剪切破坏状态,而在顶底板的中间位置都已经发生过剪切破坏,顶底板的塑性区的范围达1.2m。所有塑性区连接在一起把巷道包围并形成一个塑性圈,有学者也称之为松动圈。随着支护阻力的增大,塑性区的范围逐渐的变小,在支护阻力达到5MPa的时候,围岩基本保持完整。图4是不同支护阻力下发生塑性变形的单元格数目,通过图中的柱状图和塑性区的对比,我们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到围岩破坏范围随着支护阻力的变化情况。
图4 塑性区柱状图
如果在开挖完巷道以后,立即在围岩壁施加一个垂直于围岩壁的支护阻力Ps,通过以上几组不同支护阻力的对比,不难看出,随着支护阻力的提高,围岩体附近的塑性区范围也在逐渐缩小,如图4在支护阻力由0MPa变为1MPa的时候,塑性区单元数目几乎减小一半,而支护阻力加载到3MPa的时候,如图3-d,这种塑性圈就不再闭合,此时的塑性区主要在两帮附近岩体的0.4m范围内。在支护阻力增加到4MPa的时候,顶底板几乎保持完好,没
有发生塑性变形,只是在两帮的部分区域有塑性区。而当支护阻力增加到5MPa的时候整个圆形巷道都保持完好,没有塑性区的产生。
如果在开挖后,不及时进行支护,让其成为一个裸巷而自由变形,结果造成巷道一直处于卸压状态,加之围岩体正在发生着剪切破坏,围岩体间的裂隙正在逐渐变大,如果此时巷道上方有渗流下来的水分子等渗入裂隙以后,导致岩石扩容膨胀,裂隙进一步扩大,最终会使岩体本身的强度变低,加速了塑性区的扩张,最终引起围岩体的解体破坏。
在巷道在开挖完成后,立即在开挖后的巷道内壁施加一定的支护阻力Ps,这时围岩体内部受到的围压提高,而且随着支护阻力的提高,塑性区内破碎岩石间的缝隙逐渐变小,岩体间接触面变大,进而围岩体间摩擦力变大,使得围岩体由原来的卸压状态变为三向受力状态,也就提高了岩石的残余强度,大大提高了岩体自身的承载能力,阻止了塑性区的进一步扩大,降低了围岩的位移速度,达到保证围岩体稳定性的目的。
3 实验的不足之处
1) 本构模型是在摩尔库伦破坏准则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岩石力学参数的合理选取直接关
系到模拟结果的精度问题,而本实验采用的力学参数并没有做相关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实验,只是根据别人的参数进行了遴选。
2) 本实验为了方便,只是在巷道的面上加了一个垂直力,因此支护阻力的施加跟实际的支
护情况不符。
3) 由于flac3d是基于连续介质的有限差软件,因此无论施加多大的力,巷道都不会垮落。 4) 支护阻力是在开挖后立即加上的,没法模拟真实的滞后支护。
5) 没有对本构模型的选取进行理论分析,因此没有得出一个合理的符合真实情况的力学模
型,进而利用vc++建立一个合理的本构模型。
6) 没有考虑到岩层的性质对结果的影响,而实际情况是软岩、中硬岩、硬岩的应力、位移
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7) 只选取的一组侧压系数,忽略了侧压系数的因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