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现象,研究的宗旨是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与邻近的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比较,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它的学科特点有: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发展性五个特点。
4、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传播学与新闻学
“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而大众传播学就是广义的新闻学”。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作用。
(二)传播学与宣传学
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区别: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将那些具有说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 (三)传播学与心理学
作为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是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内容,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得以取长补短,显得更加具体、实在。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魅力的社会活动,也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而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者、中介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也是人们想了解的,这也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这两者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 5、传播学的知识层次: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和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交叉学科)
6、定量研究方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的一种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的操作程序:1 确定研究假设 2 确定研究方法或实验手段3 收集各种数据4整理分析数据5 提出研究结论,以验证最初的假设 6 形成研究结果结果
7、定性研究法;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结论。
定性研究法要遵循的程序:1资料收集2分析定性资料3 定性研究报告
8、传播学在欧洲渊源:孔德、塔尔德、涂尔干、齐穆尔 9、传播学在美国的孕育:杜威、库利(镜中我)、帕克、米德(“主体我”和“客观我”) 10、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 ⑴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句话”“三功能” “一句话”——“谁?说写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引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研究课堂。 “三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⑵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⑶霍夫兰——劝服说服研究。 ⑷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两级传播论”与“多级传播论”。 ⑸李普曼——做过12位美国总统的顾问。《舆论学》研究“议程设置”“刻板模式”“拟态环境”。
刻板模式:固定成见,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 1 -
拟态环境又称伪环境:大众传播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真实环境的媒介环境被公众当作真实世界而接受. 11、传播学的完善者:施拉姆: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集大成者,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标志传播学正式诞生。
12、传播的代表性定义共有五类:共享说(施拉姆)、影响说(霍夫兰)、反应说(理玆)、互动说(瓦茨罗维克)、“过程”说(希伯特)
13、传播的分类: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一、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叫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例如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
二、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与其他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具有相对自由、非正式的特点。例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三、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如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
四、大众传播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五、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针对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14、传播的五次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15、传播模式: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互动传播模式
单项传播模式:⑴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引申的五个研究领域a控制分析(谁)b内容分析(说什么)c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d受众分析(对谁)e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 布雷多克的“七W”模式,增加两个W: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
16、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三个系统:即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7、传播角色的定义: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传播者划分:1普通传播者2职业传播者
18、传播者的特点:1代表性2自主性3专业性4集体性5复杂性
19、传播者的权利:1一般性权利(普通公民都享有的传播权利)2专业性权利(指专门从事传播活动人员具有的权利)
20、新闻传播者方向的五种权利:1采访权2报道权3批评权4专业保密权5安全保护权 21、传播者的责任;1契约性责任2社会性责任3法规性责任4国际性责任
22、传播者的赢效因素(特质因素):1权威性(表现在权和力地位、资历和威望、专业特长上;反映在能力和才华上)2可信性(诚实、信誉、骨气、公正无私)3接近性(共同元素如信仰、民族、专业、个性、情趣等)4熟知性(熟悉程度)5悦目性 23、角色丛定义:那些由于处于在某一个特定环境社会地位的人们中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整体.(某一主持人在单位是主持人,电视台员工、节目编辑,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孩子,是丈夫的妻子,是儿子的母亲) 24、媒介组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25、守门人和守门理论:勒温最早守门人,怀特的把关理论是“一门理论”,麦克内利的观点是“多门理论”,巴斯的观点是“双重行为模式”即“二门理论”。
26、施拉姆报刊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理论 27、阿特休尔的媒介的三种体系:西方媒介体系、东方媒介体系、南方媒介体系。
28、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以信息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29、技术信息论:香农与韦弗1948年《通讯的教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 2 -
30、信息爆炸:人类处理信息的手段日益先进的结果。所谓的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31、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视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32、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33、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
34、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35、符号的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36、符号的功能:指代功能、表义功能、自律功能、显示功能、认识功能、交流功能。
37、语言的误用:⑴死线上的抽绎:它是指语言被捆死在某一条抽绎水平线上,结果不是由于语言被固定在高水平线上使人难以理解,就是由于语言被限定在低水平上让人不得要领。⑵潜意识的投射:这是指传播者在发表某种看法时,实际上在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状态下将自己的深层态度加进了对事物的评价。⑶误认为同一:这是指语言的使用忽视了同一范畴或同一类别中各个分子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把它们视为同一,混为一谈。⑷估计极端化:这是指语言的使用者在观察和描述事物时采用了“非此即彼”的、排斥中间层次的极端语言。⑸语言与实际混淆:这是指人们在传播中不看具体实际,只看符号本身,或只是在语言领域里去推定其含义。⑹推论与事实相乱: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经常根据符号推论出事实,虽然大多比较准确,但也有推论与事实不符的,从而造成了推论与事实的混淆。
38、非语言符号的功能:补充、替代、强调、否定、重复、调节的功能
39、非语言符号的类型: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与动作、触摸行为、空间与距离。 40、.媒介分析的标准: 1)、时空偏倚
空间性媒介是以负载的线型的文字符号为主,如书籍、杂志、报纸、石碑等时间性媒介是以负载有规律的诉诸听觉器官的声音符号为主如:而广播、电话、对讲机、无线通讯等。 2)、参与程度
传播媒介的特性和功能不同,其被允许受众参与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比较参与程度: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 3)、传播速度 网络广播和电视>杂志、电影、书籍 4)、保存时间 书籍>杂志、电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话面对面交谈 5)、媒介威望(权威性) (1)中央的与地方的 (2)时间长的与时间短的 6)、传播过程 (1)制作媒介 (2) 传输媒介 (3) 接收媒介 41、媒介理论淑萍
I、伊尼斯的媒介偏倚论,代表作《帝国与传播》。理论贡献:⑴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局限性。⑵以媒介作为文明的分期 ⑶媒介决定论: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 ⑷传播偏向论,口头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书面传播的偏向,空间的偏向。
II、麦克鲁汉的媒介决定论,观点:⑴媒介是个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听、视觉的共同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⑵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改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了新的社会形为类型,因此,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⑶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用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⑴情境就是信息系统 “台前”和“幕后” ⑵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
- 3 -
的情境 ⑶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
42、传播技巧
一、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即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1 、一面提示定义: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或与已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
优点:能够对已方观点的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缺点: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
2、 两面提示:定义在提示已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应一方观点或不利自己的材料。
优点: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的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清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
缺点: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加,在提示对方观点之际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二、 明示结论和遇观点于材料之中
1、 明示结论 可使观点鲜明,读者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也容易使文章显得比较生硬而引起反感。
2、遇观点于材料之中 仅提供引导性的判断材料,将观点寓于材料之中,给读者一种‘结论得于自己’的感觉,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观点的影响。
缺点:容易使文章主旨变得隐晦模糊,增加理解的困难性,有时不易贯彻作者的意图。
一般性结论: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比不下结论效果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力较低的场合,应明示结论。在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用于论题简单或对象文化水平较看,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 三、 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
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到说服的目的,通过营造某种气象或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四、 警钟效果 (恐惧诉求)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过的方法。 警钟效果的双重功效: 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待,传播内容的接触。
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43、受众:受众也译为受传者或接受者,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
44、受众扮演重要角色:⑴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⑵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⑶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⑷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45、受众的特点: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46、受众研究的理论 (一)、个人差异论:⑴理论基础:以心理学“刺激——反应论”为基础,主要强调个体心态与性格的不同 ⑵主要理论贡献:提出了“选择性”和“选择性理解”,提高了大众传播的针对性。 (二)、社会类型论 ⑴社会范畴轮、社会类别论、社会分化论 在个人差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⑵社会类型论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 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⑶美国约翰·赖利和怀特·赖利提出 受众可以分为许多的“社会群”大众媒介应该考虑到不同的群体的受众,有针对性的选择信息 (三)、社会关系论 强调的是群体关系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将注意力放在了群体压力、合力对个人接收传播信产生的影响上。 群体压力理论是一种与社会关系论相关的理论,认为群体压力能够影响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受。 (四)、满足需要论 使用与满足论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20年代的受众研究理论。 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皆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要求。
- 4 -
(五)、社会参与论 1、社会参与论/受众互动论 2、社会参与论的发展历程,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学者J·A·巴伦。 3、社会参与论的主要观点 ⑴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民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 ⑵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 ⑶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的当一名接受者,一种试图参与报刊的编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演播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正在成长。⑷让受众参与传播,就是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的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容易接受得多,且不容易改变。 ⑸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反论权的具体体现。 47、受众的选择机制 (一)选择性注意
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只注意那些同接受定向、接受期待、接受需要和接受个性等接受图式相吻合的接受对象。
(二)选择性理解
类似于一种过滤器,这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或作品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释和结论。 选择性理解可分三种:
创造性理解2.歪曲性理解3.卷入性理解 (三)选择性记忆
受众记忆,常常是只记忆那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对己有力的和自己愿意记住的信息,忽略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不利的和不愿意记住的信息。这种记忆上主动筛选、取舍,,就是信息接收内在机制中的所谓选择性记忆。影响选择记忆的因素,有三类:1.主观因素 2客体因素3、载体因
48、意见领袖:又译为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某种影响力的中介角色。 49、意见领袖形成的六个因素:
价值、信源、知识面、责任感、人际交往、社会地位
50、意见领袖的中介功能:1.加工与解释的功能2.扩散与传播的功能3.支配与引导的功能4.协调或干扰的功能
51、反馈:从受传者送回给传播者的少量意见信息的过程。
52、如何正确对待反馈:⑴注意吸纳多数受众的反馈意见 ⑵注意听取传播学者和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 ⑶充分尊重守门人的反馈意见 ⑷注意征求同行、同业的反馈意见 ⑸注意疏导庸俗要求,引避不良倾向。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