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孔隙度-饱和度参数分析页岩油富集程度——以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2022-10-31 来源:华拓网
第16卷第32期2016年11月 科学技术与工程 Vo1.16 No.32 NOV.2016 1671—1815(2016)32—0036—06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⑥2016 Sei.Tech.Engrg. 基于孔隙度.饱和度参数分析页岩油富集程度 以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王敏王永诗朱家俊方 丽 王 勇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东营257015) 摘要 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主力烃源岩,也是页岩油勘探评价的主要目标层系,如何筛选页岩油富集和可动层段是目前 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难题。采用氦气法和常压干馏法测定了沾化凹陷罗69井密闭取心的岩石样品,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沙 三下亚段页岩储层含水饱和度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当大干某一特定孔隙度界限时,含水饱和度值趋于稳定。提出了页岩 储层孔隙度越大、含油饱和度不变或者更高,则可动烃类含量越高的观点。通过对已获油流层段测井响应的分析,提出利用 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多参数对页岩油可动性表征的思路;并依据沾化凹陷页岩测井响应特征及参数分布范围对储层富集程 度进行了分级评价,其中I类最好,可作为页岩油勘探的主要参考目标。 关键词 页岩油 沙三下亚段 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 游离烃 沾化凹陷 中图法分类号TEl22.1 16; 文献标志码A 无论从作为东部老油田重要的能源接替阵地的 方面考虑,还是单纯作为主力烃源岩来研究,陆相盆 地页岩地层油气勘探都正逐渐成为热点和难 点 。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是沾化凹陷的主力层 以上,具备页岩油气富集的基本条件 ’ 。 罗家地区位于沾化凹陷四扣洼陷的东南斜坡, 陈家庄凸起北部罗家鼻状构造带上。该地区沙三下 亚段为深湖.半深湖沉积,发育一套稳定的泥质烃源 岩,地层厚度分布范围为100—600 m,其中砂岩储 层不发育,从上至下,沙三下亚段分为10~13等四 个层组。在前期常规油气勘探阶段,古近系沙河街 组页岩层段就频繁见到气测异常和油气显示,截止 到2015年底,沾化凹陷共有18口井获得1 t以上的 油气流,且主要集中在12和13层组。其中罗42井 日产油t,且累产已近1.5万吨,因此,沙三下亚段是 系,在全区普遍发育,但鉴于页岩油气自生自储、 “短距离运移”和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 J,并非所有 的页岩地层中都存在可动烃类 J,如何优选出页岩 中的可动烃类富集层段成为页岩油甜点评价的一项 重要内容。 以胜利油田沾化凹陷为研究区,基于密闭取心 井系统岩心分析资料,指出同一实验测量条件下的 页岩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两项参数可以作为页岩油 气富集性评价的重要参考,指出孔隙度越大,含油饱 和度越高的层段,其页岩中可动油气的富集程度越 高的观点。并基于此建立了精确的孔隙度、含油饱 和度计算方法及定性分级评价标准,从而为沾化凹 陷页岩油富集性评价及甜点圈定提供辅助。 渤南洼陷乃至沾化凹陷最为有利的一套烃源岩,也 是页岩油气最为富集的层系。 2 同一实验条件下的页岩地层孔隙 度、饱和度特征分析 页岩油的效益勘探需要以残余在烃源岩内部的 游离烃类为主,因此寻找游离态烃类的富集区域 1区域地质概况 根据钻井资料揭示,沾化凹陷页岩层主要发育 于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和沙一段 ,岩性均 以含油页岩、含油泥岩为主,其脆性矿物含量高,广 泛发育微孔隙、微裂缝和异常高压,压力系数在1.2 2016年6月27日收到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项目(2014CB239100)资助 是问题关键。沾化凹陷沙三下作为主力烃源岩,其 内部油气的富集和可动必然遵循某项地质规律,从 寻找页岩油气富集层段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哪些参 数对页岩油的可动性影响最大,如何对这些参数进 行表征,都是目前研究及争议较多的话题。常规储 层中,可动流体的存在一般与某种特定储层条件下 的物性下限有密切关系,那么对于页岩类非常规储 层,哪些参数可以与油气富集程度最为密切,同时是 否具有可动性,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依据 实验数据来进行分析。 第一作者简介:王sinopec.tom。 敏(1982一),男,山东博兴人,博士,高级工程 师,研究方向:复杂储层测井评价及分析。E—mail:wangmin136.slyt@ 王敏,等:基于孔隙度一饱和度参数分析页岩油富集程度——以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37 2.1 页岩油储层特性分析 以沾化凹陷罗69井为例,该井是我国第一口针 对泥页岩的系统密闭取心井,其丰富的实验分析资 料为我国东部盆地陆相泥页岩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 数据基础。采用氦气法和常压干馏法分别测定了页 岩样品的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饱和度实验中获取 的含油量可以近似认为是在实验条件下可动的,可 作为储层油气可动性的参考。图1为罗69井孔隙 度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图,图中信息显示,随着孔隙度 增大,含水饱和度逐渐减小,当孔隙度大于5%时, 含水饱和度趋于稳定,约在20%左右。对该现象进 行分析:第一,按照储层含油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之 和为100%进行推理,随着孔隙度变大,含水饱和度 逐渐变小,则含油饱和度相应变大,说明孔隙度越 大,单位岩石体积内含油量越大,即烃类更加富集; 第二,当孔隙度小于5%时,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呈 现反比关系,当孔隙度大于5%时,含水饱和度下降 到最低,趋于常值20%附近(即含油饱和度在80% 左右)。含水饱和度随孔隙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可 以近似反映烃源岩油气在高压条件下不断驱替储层 水而聚集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孔隙度大于 5%,含油饱和度基本保持不变时,则单位体积的含 油气量是随着孔隙度增大而增大的,亦可认为,当孔 隙度大于5%,油气充注时更能有效驱替孔隙中的 原生水,还可认为当孔隙度大于5%,随着孔隙增 大,储层中烃类的可流动性增大。 犀 * 如 图1 沾化凹陷罗69井沙三下亚段孔隙度与 含水饱和度关系图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water saturation of Luo 69 in Zhanhua Sag 图2为沾化凹陷罗69井各类实验参数的分析 曲线图。第7道和第8道分别为实验室测量的孔隙 度和渗透率;第10道为实验室测量的有机碳含量, 主要反映生烃潜力及有机质富集程度;第11道为 S1/TOC,常用于评价烃类的可动性,S1/TOC越大, 说明可 性越好,但该方法应用效果仍需要进一步 验证,笔者认为地层中的TOC是原生的,而游离烃 则有可能是原生的,也可能是近距离运移而来,因此 以往仅仅依靠S1/TOC来表征可流动性是不够全面 的;第12道为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的乘积,是本次 研究首次提出,二者乘积越大、且孔隙度越高的地方 表征页岩油富集性和可动性越好。从图2中各项参 数曲线的纵向变化趋势看,即使在烃源岩内部,层内 油气富集程度也存在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优选富 集和可动性最好的层段成为研究的重点。从实验分 析值与测井曲线的对应关系看,沙三下亚段共存在 三个页岩油富集层段,对应电阻率曲线的三个高值 区,分别集中在12上,12下和13上层段。对该图进 行解读,一方面,孔隙度变大的层段,含油饱和度和 S1/TOC等参数也相应变大,说明孔隙度变大,页岩 地层烃类富集程度变高;另一方面,孔隙度与实验渗 透率也有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即渗透率随孔隙度 增大而增大。这两点认识组成了对页岩油富集及可 动评价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如 何从实验室获得准确的页岩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 参数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中使用的孔隙度和含油饱 和度均是采用常规方法测量,难免在具体数值存在 差异,但作为本文主要论据基础,使用的原因有以下 两条:一是常规方法对于大的无机孔隙的测量应该 是近似准确的,不准确的部分主要是有机孔隙和极 小的微孔隙,泥页岩中若要获取商业产能的油流,主 要贡献主要还应是来源于大孔隙,因此暂时将实验 测量的孑L隙度作为该岩心的孔隙度;二是,现有的实 验方法条件下测量的孔、饱参数可能在绝对数值上 与岩心真实值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系统地密集取样 条件下进行的统一测量,其相对值却依然可以作为 垂向物性变化的参考。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观点:泥页岩层段孔隙度 大、含油饱和度高的地方与可动烃类的富集关系最 为密切,甚至可以认为高孔隙度、高含油饱和度是某 种特定类型页岩甜点的主要特征之一。 3 高孔、高饱层段的测井响应及定量 评价 页岩油勘探的目标就是确定可动烃富集段(即 “甜点”)。前人研究表明,“甜点”的分布受控于多 重因素,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脆性矿物含量、岩相 类型、裂缝发育程度以及压力系数等等¨ 。在同一 地质背景下,压力,岩性等差异不大,单纯从油气富 集程度方面来考虑,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无疑与页岩 油甜点关系密切,为了更好的实现单井纵向油气富 集性的分类评价需要借助测井资料求取孔隙度和含 38 科学技术与工程 l6卷 油饱和度。 图2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测井响应与实验分析值对比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ging response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value of Sha 3 formation in Zhanhua Sag 3.1 孔、饱参数定量解释模型建立 国内外对非均质储层段含水饱和度模型的解释 研究主要可分为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阿尔奇公 (1)孔隙度模型构建。岩心物性分析表明,沾 化凹陷泥页岩地层孔隙度分布介于1.3%~13.6% 之间,集中段为2%一8%,远远低于常规储层物性, 因此孔隙度模型的精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 式由于考虑了岩性、物性、水性、电性等综合因素,所 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是因为实验基础是纯砂岩, 所以导致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在此认识基础上,4个 中,摒弃了以往基于单声波曲线拟合储层孔隙度模 型的方法,先采用趋势对比法对样品进行深度归位, 再按照岩相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孔隙度分析值与密 度、声波、中子等曲线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藉此建 待定特征参数(口,b,m,n)应该并非常数,而应该是 随储层特性变化的变量,因此,为了提高解释精度, 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探寻阿尔奇参数的物理意义和 变化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阿尔奇方程的形式有待 改进,作为一个严谨的公式应该对影响因素有更为 精确的表征和考虑,从而在实验和理论分析基础之 上提出各种改进的导电(饱和度)模型。 对沾化凹陷罗69井泥页岩层段的岩电实验参 数分析表明,目的层段当0:1时,b,m和/7,值相应 变为1.136 8,1.046 8,2.718 5,与砂岩储层默认n, 立基于三参数的孔隙度多元统计模型 J。 (2)含油饱和度模型构建。作为油气资源量评 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其值可以通过100%减 去含水饱和度的方法获得。现有的储层含水饱和度 模型均是针对纯砂岩或泥质砂岩,对泥页岩地层而 言缺乏公认的模型,使得其含油饱和度计算缺乏方 法模型和理论依据。笔者基于密闭取心井分析资料 对阿尔奇公式在泥页岩地层含水饱和度中的适用性 进行了探讨。 S = b,m,n取值为1,1,2,2大不相同。泥页岩的特点表 明了裂缝、干酪根、微孔隙均对泥页岩储层的导电性 和储渗性有较大影响,其表现特征应异于砂岩。结合 此观点,对岩电参数结果进行分析,m在1周围变 化,说明裂缝在电性的输导中处于主要地位,这与泥 页岩中存在部分高渗透率测量结果互为印证;另外, n的取值范围变化较大,为2~4,说明岩石更多的 受到润湿性变化的影响,即包含干酪根的地层,其润 式(1)中:5 为含水饱和度;0,b,m,n为岩电参数, 对于均质砂岩,/2和//2默认取值为2; 为地层水电 阻率,Q・m;R 为地层电阻率,n・m; 为孔隙度。 32期 王敏,等:基于孔隙度一饱和度参数分析页岩油富集程度——以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39 湿性应偏油湿。因此针对于泥页岩地层而言,其m和 n的参考取值应分别在1.1和2.7附近 J。 通过实例处理发现,利用该模型计算的含油饱 和度与岩心实测含油饱和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鉴 于目前对于泥页岩地层含油气饱和度模型的理论研 需要指出的是,沾化凹陷页岩油富集层段的自 然电位曲线常常伴随较大的差异显示(图2第1 道),高产井的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幅度要明显大于 低产井,而通常的非生烃类泥岩自然电位显示为基 线值,因此可以认为,自然电位异常是富集高产的一 究仍不完善,笔者基于密闭取芯井分析资料对阿尔 奇公式在泥页岩地层含水饱和度中的适用性进行了 探讨,指出在针对泥页岩地层精细解释及优化测井 理论尚未完善之前,可以用阿尔奇模型计算泥页岩 地层的含水饱和度,其精度可以满足计算需求。 3.2高孔、高饱层段直观判别方法 测井曲线是最直观反映储层物性和含油性的手 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从微观上对该现象进行分 析,一是烃源岩由于生烃等因素导致了地层中存在 由微裂缝和微裂隙组成的导电网络,可以大大改善 地层渗透性;二是干酪根作为半导体存在于烃源岩 中,可在一定意义上改善导电性 ,三是在页岩油 气富集段往往在欠压实的微幅背斜构造的轴.翼结 合部,该部位更容易产生裂缝,从而对页岩油气的产 能做出贡献。 3.3定量标准建立 段之一。受到关注角度的限制,以往对于烃源岩中 的油气经常是被当成泥岩裂缝油气来考虑的,这一 限制也导致了对烃源岩层段测井响应特征缺乏更为 结合前述建立的参数模型对济阳坳陷页岩油的 富集性进行综合评价。由于以往勘探中对页岩油关 注不够,所以针对泥页岩的试油井多为老井,但从罗 20井(日产油9.2 t),罗l9井(日产油43.5 t)等自 喷井的分析看,均与罗69井有着良好的可对比性, 其高产层位均为沙三下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的凸 系统、明确的研究。加上以往钻遇页岩油气显示及 获得油流的井均为老井,其采集的测井曲线资料不 全,缺乏完整的三孔隙度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因此在 资料完备的井中,按照处理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 加以参考,在测井资料不全的老井中,采用常规曲线 直观分析法进行。 通过对沾化凹陷泥页岩已获工业油流井的统计 发现,富含游离烃类的页岩地层往往具备高电阻率, 高声波时差,低密度等特征,且常常在4 m电阻率的 高值区和声波时差曲线产生包络面积(见图2第6 道)。在纵向层位无差异,岩性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高声波时差和低密度都代表高孔隙度,同时在大孔 隙的地方,非灰质引起的高电阻率异常响应常常与 高含油饱和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直观的判识页岩 油气富集的依据便是:高声波时差,低密度,高电阻 率,自然电位异常这四个主要特征。 起部位(相当于12下和13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 在高孔隙度、高含油饱和度条件下,页岩油可以获得 良好的产能。 按照该研究思路,以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为主要 参数,对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富集程度进行 划分,同时将其测井直观响应进行总结和定量划分。 表1为4类不同级别页岩油富集程度的定量评价标 准。其中声波、密度、中子与孔隙度密切相关,非灰 质影响的电阻率响应与储层含油饱和度密切相关, 在利用GR对岩性进行界定的同时,利用sP异常幅 度对富集性提供参考。 表1基于沙三下测井晌应的页岩油富集性评价及分类 Table 1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based on well logging response of sha31 3.4单井处理及效果分析 红色表示,III,IV类分别以蓝色和绿色表示,鉴于该 井未进行试油,为了解和验证罗家地区沙三下亚段 泥质页岩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情况,在罗69井附近部 署了一口开发页岩油气的水平井BP一1井,其目的层 段相当于罗69井的3 040~3 060 m层段。 目前该井顺利完钻,并在沙三下段获得了良好 以沾化凹陷罗69井为例,按照表l建立的定量 划分标准,纵向上将该井划分为4类,详见图3,从 图中可以看到,200 m的页岩层段,其孔隙度-含油 饱和度乘积有明显变化,其主力的油气富集层段集 中在12下和13上,其中I类以红色表示,II类以粉 科学技术与工程 l6卷 图3罗69井定量分类及划分依据 Fig.3 Classification a of well Luo 69 的油气显示,钻至水平段目的层时,钻时44.8 rain/ m,地层的可钻性指数(dc)1.25,综合录井全烃 1.77% 91.57%,甲烷0.02%/-,87.11%,乙烷 但是,可以看到该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物性 和含油性来进行烃源岩评价,只是由于生烃类型、演 化程度的不同又引入了其他参数而已。 0.006% 2.471%,丙烷0.034%/1.943%,异丁 烷0.011%So.187%,正丁烷0.055%So.578%, 试油资料显示,日产油3 t左右。 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讨论,以往对于沾化凹 陷中新生代湖相富油盆地的烃源岩的评价,TOC是 必不可少的参数之一。通过比较其在地质剖面上的 变化,可以比较出烃源岩的有利生油层段 ,而 AlgR方法是目前公认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之一 。一 。 TOC:AlgR×10(。・ ’ 一。・ 。 。M +ATOC (2) 同时,本文提出的孔隙度、饱和度分析方法还具 有以下优点,一是在孔隙度的求取过程中,引入了多 条曲线,如密度和中子等,使得评价精度比仅依靠声 波一条曲线更高;二是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中不同 演化程度的烃源岩,其可动烃类富集程度存在差异。 无机骨架、流体、干酪根等多种因素叠合在一起,很 难找到合适的参数来准确评价,而含油饱和度参数 可有效避免这一点,尽管其中也会包含少量的非可 动烃类的贡献,但依然可以作为可动烃类富集的重 要评价手段加以参考。 AlgR=(1gR—lgR ̄a)+K×(At一△ 基线) (3) 式中: 为电阻率,△ 为声波时差。对该公式进行 4 结论 国内页岩油勘探刚刚起步,在无成功经验可借 鉴时,更要注重效益勘探。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本 分析,可以发现该公式与本文提出的观点有着异曲 同工之处,其中声波时差与孔隙度参数关系密切,而 电阻率在同一岩性、同一水性条件下可作为含油饱 和度的直观表征。诚然,有机碳含量与本文所研究 的页岩可动烃类富集程度无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身是优质烃源岩,生烃能力强,含油性毋庸置疑。本 文通过基于实验条件下的孔、饱数据分析,提出了高 孔(孔隙度)、高饱(含油饱和度)层段是页岩油富集 32期 王敏,等:基于孔隙度一饱和度参数分析页岩油富集程度——以沾化凹陷沙三下亚段为例 41 性的重要判别指标,并可能是某种特定页岩甜点类 型的判识标志,该观点与已获工业油流的页岩油气 井测井响应有着良好的对应性。研究思路的提出对 Wang Y S,Li Z,Gong J Q,et a1.Discussion on an evaluation meth- od of shale oil and gas in Jiyang depression:a case study on Lucia area in Zhanhua sag.Acta Petoleir Sinica,2013;34(1):84—91 7王永诗,金强,朱光有,等.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特征 页岩油的效益勘探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与评价.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3):53—55 Wang Y S,Jin Q,Zhu G Y,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effective source rocks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of Jiyang Depression.Pet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3;30(3):53—_55 1王永诗,巩建强,房建军,等.渤南洼陷页岩油气富集高产条件及 勘探方向.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6):6—10,l11 Wang Y S,Gong J Q,Fang J J,et a1.Enrichment condition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shale oil-gas in Bonan subsag.Petroleum 8 黄小平,柴婧.阿尔奇公式在泥页岩地层含油饱和度计算中的 应用.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21(4):58—61 Huang X P,Chai J.Application discussion of Archie formula in shale formation oil saturation calculation.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Geology and Recovery Eficifency,2012;19(6):6—10,l11 2武晓玲,高波,叶欣,等.中国东部断陷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 Eficifency,2014;21(4):58—61 与勘探潜力,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34(4):455—462 Wu X L,Gao B,Ye X,et a1.Shale oil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faulted basins in the east of China.Oil&Gas 9王敏,朱家俊,余光华,等.罗家地区泥页岩岩相特征及测井分 析技术.测井技术,2013;37(4):426—431 Wang M.Zhu J J.Yu G H,et a1.The shale lithofacies characteristics Geology,2013;34(4):455—462 nd logging aanalysis techniques in Luojia Area.Well Logging Teehnol・ ogy,2013;37(4):426—431 3周庆凡,杨国丰.致密油与页岩油的概念与应用.石油与天然气 地质,2012;33(4):541--544,570 Zhou Q F,Yang G F.De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ight oil and shale 0il terms.Oil&Gas Geology,2012;33(4):541—544,570 1O刘庆,张林哗,沈忠民,等.东营凹陷湖相盆地类型演化与烃 源岩发育.石油学报,2004;25(4):42—45 Liu Q,Zhang L Y,Shen Z M,et a1.Evolution of lake—basin types and occurrenc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Dongying Depression. 4王敏.页岩油评价的关键参数及求取方法研究.沉积学报, 2014;32(1):174—181 Wang M.Key parameter and calculation in shale oil mse ̄oir evalua— Acta Petrolei Sinica,2004;25(4):42---45 l1朱光有,金强,张林哗.用测井信息获取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 tion.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4;32(1):174—181 数研究.测井技术,2003;27(3):1o4—1O9 Zhu G Y,Jin Q,Zhang L Y.Using log information to analyze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in Jiyang depression. 5赵铭海,傅爱兵,关丽,等.罗家地区页岩油气测井评价方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2;19(6):2O—24,112 Zhao M H,Fu A B,Guan L,et a1.Logging evaluation method of Well Logging Technology,2003;27(3):1O4—109 shMe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Luojia area.Petroleum Geology and Re— covery Eficifency,2012;19(6):20—24,112 12 Passey Q R,Creaney S,Kulla J B.A practical model for organic irchness from porosity and resisitivity logs.AAPG,1990;74(12): 1777--I794 6王永诗,李政,巩建强,等.济阳坳陷页岩油气评价方法——以 沾化凹陷罗家地区为例.石油学报,2013;34(1):84—91 Enrichment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Reservoir Based on Porosity—oil Saturation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Sha 3 Formation in Zhanhua Sag WANG Min,WANG Yong—shi,ZHU Jia-jun,FANG Li,WANG Y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enSi Oilifeld,Sinopec,Dongying 257015,P.R.China) [Abstract j The enrichment evaluation study of shale oil is diiculft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nconventional exploration.The lower part of Sha 3 formation is the mai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Zhanhua Sag,which are also the main targhts of shale oil exploration.Water saturation and porosity of shale was determined by the helium meth— od and normal pressure carbonization method.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hale oil saturation increases with poros— ity,and it becomes constant when the porosity beyond a certain limit value.It is presented that the movable hydro— carbon content is increasing with the porosity and oil saturation.The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shale are analyzed,and evaluation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logging data..On the basis of logging re— processing of Zhanhua sag,the class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favorable target of shale oil reservoir is achieved.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in eastern china. [Key words] shale oil hua sag Sha 3 formation porosity oil saturation moveable hydrocarbon Zha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