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集中研究了文化建设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第一次将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第一次以全会决定的方式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会议及其通过的《决定》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背景和重要意义
1.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把“文化更加繁荣”与“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起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进一步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任务,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去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问题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专门以一个部分,阐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更
1
是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中央一系列正确决策为加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路径,使我国文化建设由此进入新境界,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表现在文化的地位作用得到了充分肯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要把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认识,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高扬了先进文化的旗帜。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表现在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我们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文化地位和作用上、文化发展方向上、文化发展目的上、在文化发展动力上、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上、文化发展战略上、文化发展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这些重要的文化发展理念,初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还表现在科学把握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我们党在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两种属性”与“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改革创新与加快发展的关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文化与科技的关系,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造就新型人才的关系,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2
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表现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无论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还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是文化惠民重点工程的建设,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创造和培育了良好的文化发展体制和机制。
《决定》指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是文化改革发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做出的重大贡献。
2.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决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深入分析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备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刻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并以四个“越来越”阐述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既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又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
3
的文化传统。今天,中国的崛起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但这种崛起,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剧增、经济格局的重塑,还应伴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提振,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既以各种文化发展指标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又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来显示综合国力。国力的强弱,国家影响力的大小,文化举足轻重。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的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出现文化品格的时候,当这个国家的全体劳动者拥有了良好的文化素质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加突出和强烈。改善民生,文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生活质量,文化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文化服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工作的
4
重要使命,是执政党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责。
由此《决定》做出结论:文化改革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决定》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黄金期,我们正面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从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硕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关注和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为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还有一个最大的有利条件,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提供了坚强保证。
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决定》的精神,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牢牢抓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好历史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
5
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
《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方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 回答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等这些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我们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文化体制机制,用新的体制机制来保证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用新的成果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6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仅关系到文化体制改革本身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前途。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为”方向的基本前提下,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可动摇的前进方向,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因此,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注意总结和吸收其他领域和行业改革的经验,制定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定,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追求社会效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根本性质、发挥社会价值功能的内在要求;讲求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走向市场、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的内在要求。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正确方向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课题。
坚持改革开放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创新文化发展,就要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要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前景
7
《决定》着眼我国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把远景规划和阶段性谋划结合起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和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决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目标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丰富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性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作用;“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面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全体中华民族子孙的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世界和人类的责任担当。这一目标,是一个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的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量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产品生产经营节
8
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逐步积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前推进。我们要通过全面实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举措
根据文化改革发展长期战略目标和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决定》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
1.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决定》强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并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具体任务。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教材、进
9
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整个社会形成进步、高尚、和谐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各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力量、激励创造,不断推进科学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心、砥砺勇气,不断深化各项改革;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共识、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基石,使全社会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利益紧紧相连,使全国人民、全体中华儿女汇成振兴中华的滚滚洪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为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根本,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主题,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光荣使命,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重要任务。
2.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决定》指出,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10
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具体任务。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必须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方向问题是根本。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精神文化产品,人民群众才会接受和认可。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又有着本身的规律, 只有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真正繁荣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要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贯彻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必须明确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立足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立足点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使文化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社会生活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创作出反映群众生活,反映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优秀作品。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记录时代的进程,弘扬时代精神,努力用优秀的精神文化来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凝聚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必须通过加强引导坚持正确创作方向。要通过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教育,深化拓展“三项学习教育”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正确文化立场,秉持崇高价值追求,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发挥优秀文化产品的示范导向作用。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宣传推广力度。要把坚持正确导向的要求贯穿到新闻宣传、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出版、广播影视等各方面工作之中,确保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1
3.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并提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具体任务。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决定》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因此,要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办法,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政策措施,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在完善服务体系上下功夫。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机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注重文化传播和文化传承。现代传播体系是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手段。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平台建设,扩大有效覆盖面,让城乡群众都能享受现代传播方式的便利,准确、快捷地获取有益信息。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出发,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
12
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特别要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活动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
4.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具体任务。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一手抓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文化发展的双重任务,促进了“文化事业”与“产业产业”比翼齐飞,推动了“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双轮驱动。但即使是文化产业产品,也大部分既有商品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内容是根本的、核心的要素。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加强内容引导和建设,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
13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改造传统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提高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要着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内容、动漫游戏、云计算、电子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城乡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地区整合,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振兴,促进城乡文化、东中西部文化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动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大力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着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文化产业领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实施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壮大战略,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尽快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提高产业集中度,成为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要积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趋势,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培育文化消费习惯,提供个性化、分众化、专精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改善文化消费条件,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消费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5.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决定》强调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14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并提出了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具体任务。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根本目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表明,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道,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着力破解。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作为关键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丰硕成果,也是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按照《决定》的要求,目前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要力争今明两年基本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建设一批国有骨干文化企业任务。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要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作为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延伸扩展作用,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要继续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构建文化市场体系。要培育扩大文化消费,加快发展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开发中高端消费市场,培育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中
15
的份额。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实现以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的要求,创新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工作,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
6.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决定》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并提出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具体任务。
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既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加快形成与文化事业法治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保障。
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治保障和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决定》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16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对党忠诚、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选拔到各级文化领导岗位来;要加强文化领域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密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积极搭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广阔平台,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调动他们支持参与文化改革发展的热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共建共享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今天,文化改革发展所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已令中国文化面貌一新,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已展露在世界的东方。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迎来中国重建文化自觉、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伟大变革!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