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因暴食、喝酒、不爱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患脂肪肝的人越来越多,且胖人尤为多见。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积证。正如《内经》所说:“肝之积,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疏泄不利的一系列病症。肝积并非大病,发病初期若能及时通过中医诊治,一般都可速效。但若牵延不治,积久则会变生大病,需引起足够重视。
脂肪在中医理论里认为是痰湿、水饮、湿浊之类。阳气不化,则水饮留滞,滞塞日久,则生痰饮。其病之初,莫不由于过食油腻肥甘、酒酪浆饮,脂膏湿浊未及代谢,留积体内。一方面,若七情内伤,则肝气郁滞,疏泄功能下降。另一方面,机体正气渐虚,阴阳平衡失调,尤其是脾肾亏虚,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气化不利,最终水湿蓄积为病。并且,亦有外伤或久病瘀血内停,肝经气机不畅,肥脂湿邪内蕴,与瘀血相搏,有形之物,滞于肝脏。
所以说,此病之因,本在脾肾阳虚,标在气郁、食滞、痰饮、瘀血、湿浊、寒热。临床多呈本虚标实,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症。其病位在肝,故俗称为脂肪肝。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症,黄教授列出以下汤剂。大柴胡汤
古代治疗宿食病的专方,有止痛、除胀、通便、降逆、清热的功效,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经典配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金贵要略》) 常用剂量
柴胡 20g ,黄芩 10g ,制半夏 15g ,枳壳 30g ,白芍 20g ,制大黄 10g, 干姜 5g,红枣 20g 。 煎服法
以水 1200ml , 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 30-40 分钟,取汤液 300ml ,分 2-3 次温服。 经典方证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 按之心下满痛者。 体质要求
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加减法
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和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药理研究
有利胆、排石、保肝、抗炎、解痉、通便、解热、镇静、镇痛、镇吐、降脂、降压等作用。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消瘦、贫血者慎用。防风通圣散
古代的通治方,有表里双解、清热散风的功效,适用于以头昏胸闷、身痒红疹、口苦舌干、涕唾稠黏、小便黄短、大便不通为特征的疾病和表里俱实性体质的调理。 原书配方
防风、连翘、荆芥、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芒硝各五钱,黄芩、石膏、桔梗各一两,甘草二两,滑石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宣明论方》) 常用剂量
生麻黄10g,生大黄10g,防风10g,连翘15g,薄荷10g,芒硝5g,山栀10g,黄芩10g,石膏15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荆芥10g,桔梗5g,滑石10g,甘草5g,生姜5g 煎服法
以水14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次温服。方中芒硝另外分次冲服。本方也可以原方用量制成丸药,每次5g,每日2次。 原书方证
治风热壅滞,筋脉拘挛,肢体焦萎,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比赛,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黏,肠胃燥热,便溺淋闭;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出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滞;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结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气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 体质要求
体形壮实肥胖,精力旺盛,面色黄黯、黯黑或黯红、有油光,眼结膜易充血,眉毛头发浓密、体毛明显,较少出汗,食量大且以肉食为主,性格开朗或偏急躁,胆量大,腹部充实,易大便秘结,皮肤易生痤疮、毛囊炎,易发生过敏而出红疹、瘙痒,四肢皮肤干燥、粗糙,唇红或黯红,舌红或黯红,脉实有力。青少年易患病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肥胖症等;中老年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女性则可见月经量稀少或月经有血块,月经多延期,有的甚至闭经,易患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 药理研究
抗过敏、减肥、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抗动脉硬化等。
注意事项 孕妇、体质较差、食少便溏者慎用。若需较长时间服用本方,剂量宜减半服用。 葛根芩连汤
古代的解酒止利方,有清热止泻的功效,适用于以下利,心中烦闷而悸、心下痞、项背强急、身重、汗出、口渴、舌红、脉滑数或促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 常用剂量
葛根40g,黄连10g,黄芩10g,生甘草10g。 煎服法
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太阳病……利遂不止,脉促者……喘而汗出者。 体质要求
大多体格比较壮实,肌肉相对发达厚实,肥胖倾向,唇舌暗红,满面油腻,大便不成形或者腹泻,全身困重,尤其以项背强痛不舒为特征。体检多见血糖高、血压高。应酬多、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多见。 加减法
烦躁、头疼、便秘或者大便黏臭者,或高血压、出血倾向,或牙周脓肿、牙痛者,加制大黄;糖尿病导致腰腿无力、下肢皮肤变色者,或性功能障碍者,加怀牛膝;心下痞、恶心呕吐者,合半夏泻心汤。 药理研究
具有解热抗菌,抗心律失常,抗缺氧等作用。 注意事项
精神倦怠,脉沉缓者慎用。五苓散
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于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伤寒论》《金贵要略》) 常用剂量
猪苓20g,泽泻30g,白术20g,茯苓20g,桂枝15g或肉桂10g。 煎服法
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打成散,每服5g,日2次。 经典方证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 伤寒汗出而渴者。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 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体质要求
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身体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淡或胖有齿痕。 加减法
低热、淋巴结肿大、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者,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腹胀、嗳气、咽喉异物感、舌苔厚腻、合半夏厚朴汤;月经不调、腹痛,合当归芍药散;面黄、乏力多汗、多食易饥饿、腹软者,合黄芪桂枝五物汤;精神萎靡、脉沉或肝硬化腹水、肾病水肿者、合真武汤;多汗乏力、易感冒,和玉屏风散;暑天多汗、头痛烦渴、小编涩者,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名桂苓甘露饮;头痛、颈项、肩背不适、或血压高、嗜酒者,加葛根;腰腿疼痛、血压高者,加怀牛膝;黄疸或胆红素偏高、出黄汗者,加茵陈;眼病、小便不利,加车前子。 药理研究
具有利尿、保肝、降脂、降压、抑菌等作用。 注意事项
对本方过敏者慎用。本方虽有纠正脱水的作用,但对于严重脱水及伴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不能单纯依靠本方,需结合补液等其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措施。 八味通阳汤
消化道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常用方,适用于腹泻、分泌物多、小便少、浮肿的患者。 处方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厚朴、苏梗、姜半夏。 煎服法
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5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
浮肿貌,皮肤湿润多汗,大便不成形,腹胀,恶心呕吐,多唾液。
加减法 口水多,腹泻,加干姜;下肢浮肿,加怀牛膝、防己;湿疹皮炎,加生苡仁。 编辑/果然
长按下方 二维码 ,快速关注获取养生知识 。
Powered by TCPDF (www.tcpdf.or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