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刘鹤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影响着主体性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巧设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走进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其实施的有效性亟须提高。
一、巧设问题,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问题引领,克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从性。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例如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老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上这节课:课前给每个小组都准备好了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找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每个小组接到开始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以及这次实验需要完成的目标也很模糊,大家只管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
这时如果我们老师在学生开始实验前加入这样四个问题给学生讨论: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如何来证明?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是否等大,如何证明?③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如何证明?④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如何证明?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设计这四个问题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对本次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无论是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分工合作实验探究中都给学生指引了方向,大大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所以通过我们上面的巧设问题,不仅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物理思维的品质,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分层推进,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基础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其他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较少。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小组建设和管理不到位,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同样这时如果我们通过巧设问题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例如:在“认识磁体”这一探究活动中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磁体的五个知识点。如果要学生一上来就采用小组合作通过实验把磁体的各个特点找出来,我相信这对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但我们如果把这个探究活动分解成①磁体的能吸引哪些物质?②在水平面可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时又有怎样的特点?③磁体各个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怎样的?⑤如何使大头针磁化,并把它制作成指南针?这五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难度。这五个问题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二、关注五度,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那么要判断问题设计得是否有效,就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做到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要做到“五度”。
1.适宜的广度。物理教材的内容都较为纷繁复杂。教学不是要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设计成问题,如果这样,就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结果一堂课下来,大多问题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领会。所以设计问题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以便深化知识,强化思维训练,力戒面面俱到。如讲授《走近分子世界》,我就主抓三个问题,①如何用实验证明分子间有空隙?②如何用实验证明分子在运动?③如何用实验证明分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这样,一堂课就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合理的深度。一般说来,教师不要向学生提那些不假思索就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课堂提问应做到难易深度合理,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更有利于学生深刻地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刻地领会教材中所反映的实质性的东西。如我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时,通过手影游戏的活动引出影子形成的原因,而教材只需要学生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就可以了,所以提问的时候很有讲究,比如说,我可以这样问“影子是如何产生的?”我想大多数学生碰到这样的问题,马上就呆住了。这非常不好回答,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无从下手。而如果把它换成影子形成的原因说明了光传播时有怎样的特点?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
3.灵活的角度。“教无定法”。问题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是问题的设计者,同样学生也可以是新问题的生成者。这时需要教师具备教学的生成意识,善于抓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次组织深入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电流的磁场”这节课中,在学习安培定则这一内容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呢?大部分学生一看这个问题觉得很简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他们也很快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回答出来:“用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而在此时就有一组学生代表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好像与螺线管的磁极的极性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在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如下图所示,不管通电螺线管如何变化,通电螺线管上的电流流向,如果朝上,那么N极就在左方;如果朝下,N极就在右方。
对此我马上给出一组图片,并又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大家总结出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与螺线管的磁极的极性之间的具体关系?”最后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我们把安培定则一起简化为“上左下右”(即通电螺线管上的电流如果向上流,那么N极就在左方;如果向下流,那么N极就在右方)这样安培定则规律就更简洁明了,学生更容易把握住最本质的内容。
经历了这样的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顿悟的惊喜和思考的快乐。最终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灵活。
4.适中的密度。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也应当如知时节的春雨,而不要一堂课一直问个不休。应注意提问的密度与节奏,我们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不要以为提问多多益善,把以前的“满堂灌”变成“灌堂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时设计好关键性的精当的提问。
5.渐进的梯度。问题的设计时我们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浅易的问题回答上找到“成功感”,从而激发其学习探讨的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能照顾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去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作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如果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驶向成功彼岸的帆船,那么巧妙的问题设计就是确保帆船少走歪路的指南针。它不仅能大大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且能增强学生主动合作意识。因此我们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努力打造生本课堂的同时,还应巧妙地设计问题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营造一个更为和谐完美的物理生本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