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讲义 Flyback电路原理

2024-03-06 来源:华拓网


开 始

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Flaback电路的原理。

今天介绍的内容中,公式比较多,有些枯燥;但是经过理论推导,期望能让大家对于Flyback电路的“工作原理,伏秒平衡定律,以及 C.C.M.和D.C.M两种工作模式”等内容的理解,能更加透彻些。

主要内容:

一、 Flyback电路简述 二、 Buck-Boost转换器原理 三、 Flyback转换器原理 四、 Flyback电路改进版本介绍

附录:

I Flyback变压器设计

II Flyback电路的EMI分析

Flyback转换器原理

序 言

Flyback转换器应用相当广泛,其原因有:

从电路的角度看,Flyback电路有最少元件的特性;

从设计的角度看,Flyback电路有简单高可靠度的特点;

从经济的角度看,Flyback电路成本最低,醉适合一般小功率的电源使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用在接市电的低瓦数电源,多半用Flyback电路来实现,例如:

30-40W的笔记本电脑,

70-80W的个人电脑,

40-50W的传真机与影像扫描机,

20W以下的Adapter(适配器)……

未来的电子产品讲究轻薄短小又省电,所以Flyback电路会更风行。

Flyback转换器电路是由Buck-Boost电路,利用磁性元件耦合的功能衍生而来,所以要探讨Flyback电路,必须先从Buck-Boost电路开始。

一、Flyback电路简介

(一)Flyback电路架构

Flyback变换器,俗称单端反激式DC-DC变换器,又称为返驰式(Flyback)转换器,或\"Buck-Boost\"转换器,因其输出端在原边绕组断开电源时获得能量,因此得名.

Flyback变换器是在主开关管导通期间,电路只储存而不传递能量;在主开关管关断期间,才向负载传递能量的一种电路架构。

(1)Flyback变换器理论模型如图。

(2)实际电路结构

根据Flyback变压器的同名端绕制方式,有下面两种形式,这两个电路实质上是一样的。当然,Flyback电路还有其他衍生形式(见附录I)。

(二)Flyback变换器优点

(1)电路简单,能高效提供多路直流输出,因此适合多组输出的要求。

(2)转换效率高,损失小。

(3)匝数比值较小。

(4)输入电压在很大的范围内波动时,仍可有较稳定的输出,目前已可实现交流输入在 85~265V 间,无需切换而达到稳定输出的要求。

(三)Flyback变换器缺点

(1)输出电压中存在较大的纹波,负载调整精度不高,因此输出功率受到限制,通常应用于150W 以下。

(2)转换变压器在电流连续(C.C.M.)模式下工作时,有较大的直流分量,易导致磁芯饱和,所以必须在磁路中加入气隙,从而造成变压器体积变大。

(3)变压器有直流电流成份,且同时会工作于C.C.M./D.C.M.两种模式,故变压器在设计时较困难,反复调整次数较顺向式多,迭代过程较复杂。

二、Buck-Boost转换器工作原理

所有的导出型转换器都保留其基本转换器的特性;要了解Flyback转换器,要从其基本转换器Buck-Boost电路开始。

(一)Buck-Boost电路组成

Buck-Boost电路由一个开关晶体管,一个功率二极管,一个储能电感和一个输出电容组成,见图1。

图1 Buck-Boost电路结构

(二)电路特性

(1)输出电压为负电压

(2)输出电压的大小可高于或低于输入电压

(3)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流波形都是脉波形式。

(三)工作原理

为方便理解电路工作原理,先介绍一下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电感总是“阻碍外电路通过电感的磁通(电流)的变化”,即:

外电路通过电感的磁通1(电流i1)增大,电感将产生与1(电流i1)反向的磁通2(电流i2),阻碍外电路磁通1(电流i1)的增大;

外电路通过电感的1(电流i1)减小,电感将产生与1(电流i1)同向的磁通2(电流i2),阻碍外电路

1(电流i1)减小的减小。

以下就Buck-Boost稳态电路的工作作一个简要说明。

假设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为:开关晶体管Q1导通时(Turned On或Closed)。此时输入电压完全跨在电感之上,电感的电流将成线性增加。由棱次定律,“外电路通过电感的电流i1增大,电感将产生与i1反向的电流i2,阻碍外电路电流i1的增大”。外电路电流i1(主要是主电路电流)从同名端流出,原边的同名端为负,异名端为正,所以电感电压V1为“+”,电感所存储的能量因此逐渐增加;变压器副边的同名端为负,异名端为正,所以功率二极管反偏,负载所需的能量完全由输出电容提供,此时电容的电压会有些降低(要看电容的大小)。

当开关晶体的控制信号(电压或电流),使开关晶体Q1不导通时(Turned Off或Opened),此时外电路通过电感的电流i1急剧减小(几乎为零),由楞次定律,“电感将产生与磁通1(电流i1)同向的磁通

2(电流i2),阻碍外电路1(电流i1)的减小”;外电路电流i1(主要是电感电流),从同名端流出,原边的

同名端为正,异名端为负,所以电感电压V1为“-”,变压器副边的同名端为正,异名端为负,所以功率二极管正偏,变压器副边电压大小恰等于输出电压。通过二极体的电感电流将线性减少,除了提供给负载外,还给输出电容充电(输出电容的电压会增高些),这个情形将持续到下一个周期开始为止。

开关晶体导通的时间占整个周期的比率,称为工作周期(Duty Cycle,简称为D),D越大,表示电感充能的时间越长,依照“伏-秒平衡”原理(后面介绍),输出电压一定越高。

(四)公式推导

以下公式推导时作如下假设:

1)开关晶体与二极管均为理想元件,也就是导通时呈短路,不导通时呈断路。

2)电感不会饱和,且电感值为不变的常数,也就是B-H曲线为线性,且铜损/铁损忽略不计。

3)电感与输出电容构成的等效滤波器,可以有效的将输出电压滤成纹波很小的直流电压。或者说,电感与输出电容构成低通滤波器的角频率远低于切换频率。

1. 连续导通模式(C.C.M)公式推导

(1)在开关晶体ON的时间,

0tDTs

vL(t)VI it)i(0)1LtL(L0vL()d

iVItL(0)L (2.2)

2.1)

②在

tDTs时,

VIDTsiL(DTs)iL(0)L(2)当开关晶体被OFF时,

(2.3)

DTstTs,二级管顺偏导通,所以

vL(t)VO (2.4)

1tiL(t)iL(DTs)vL()dDTsL

VO(tDTs)iL(DTs)L (2.5)

②当

tTs时,

VO(1D)TsiL(Ts)iL(DTs)Li(0)在稳态操作情况下,LiL(Ts) (2.6)

,将(2.3)代入(2.6)得

VIDTsVO(1D)TsiL(Ts)iL(0)LL也就是

(2.7)

VIDTsVO(1D)Ts (2.8)

(2.8)就是所谓的“伏-秒平衡” 定律。电感的电压,对时间积分一个周期,结果为零,如此才可确保电感器不会饱和。由(2.8),可得输出与输入电压关系式:

VODMVI1D,

当工作周期D小于0.5时,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

当D大于0.5时,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

(3)电路波形

输入端的电流波形,即开关晶体的电流为脉波形状,实际应用中,必须加入滤波器(C或LC)才不会影响其他系统;二极管的电流也是脉波型,所以通过输出电容的纹波电流较大,所以使用的电容也需大,而且对等效串联电阻ESR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备注:

ESR:是指在AC或DC下的串联等效阻抗(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

ESL:在AC下的串联等效低电感(Equivalent Series Inductance)。

ESR与频率关系:电解电容的ESR会随着使用频率的上升而下降。厂商标称的ESR是在一定工作频率(120Hz,1KHz,100KHz)下的ESR,见下表:

2. 不连续导通模式(D.C.M)公式推导

以上所推导的公式是在连续导通模式(Continuous-Conduction-Mode,C.C.M)下操作的Buck-Boost电路,也就是电感的电流恒高于零。

它的物理意义是,电感的能量在(1D)Ts的期间并未完全释放。从图上显示,如果输入与输出电压不变,电感与电容值也固定的情形下,负载电流与电感的平均电流成正比,当负载电流逐渐减小时,电感的平均电流也会逐渐降低,低到电感在某一时段的瞬时电流为零。此时我们称转换器即将进入不连续导通模式(Discontinuous-Conduction-Mode,D.C.M)操作。也就是说,电感的能量在充放之间,会将能量完全的释出。

其实影响C.C.M./D.C.M.的因素不只是负载电流,以一个输出电压固定的稳压电路为例,切换频率,电感大小,输入电压与负载电流,都会影响转换器的操作模式,前两者在设计阶段制定,后两者才是实际应用上主要的影响因素。于是C.C.M./D.C.M.存在一个以输入电压与负载电流的边界线,在边界上,恰好是电感电流碰到零的操作点。(边界线将在后面讲述)

在D.C.M.的工作模式下,转换器有着与C.C.M.不同的特性,一般将一个工作周期分成三个部分:

D1Ts--开关晶体导通期间

D2T--开关晶体被OFF,且电感电流大于零期间

D3Ts--开关晶体被OFF,且电感电流等于零期间。

(1)在0到

D1Ts期间,即开关晶体导通期间,电感上依旧跨着输入电压,电感的电流也是线性上升,

只不过是从零点上升。

①在开关晶体ON期间,即

0tD1Ts,

vL(t)VI (2.10)

i)i)1tL(tL(0L0vL()d

VItL ②在

tD1Ts时,

i(DVID1TsL1Ts)L (2)当开关晶体被OFF,且电感电流大于零时,

D1Tst(D1D2)Ts,二级体顺偏, vL(t)VO 2.11)

(2.12) (2.13)(

1tiL(t)iL(D1Ts)vL()dD1TsL

VO(tD1Ts)iL(D1Ts)L (2.14)

②当

t(D1D2)Ts时,

VOD2TsiL[(D1D2)Ts]iL(D1Ts)0L (2.15)

(3)由(2.14)可以看出,电感的电流以一个斜率下降,当电流降到零时,二极体不再导通,负载所需的能量不再由电感提供,将由输出电容负担。这时电感电流为零,电感的电压也为零,我们称此转换器已工作在

D3Ts期间,

D31D1D2。

(D1D2)TstT期间,

vL(t)0 (2.16) iL(t)0 (2.17)

由2.12与2.15可得,

VID1TsVOD2Ts (2.18)

(2.18)依旧是磁性元件“伏-秒平衡”式子,如果由负载电流的角度(负载电流连续期间)来看,其大小恰等于通过二极体电流的平均值,也就是

IVOOR12iL(D1Ts)D2,(面积公式)

由(2.15)可得

iTVOD2TsL(D1s)L,所以

2IVOD2TsO2L 其中R为负载电阻值,将(2.18)化简,得到D2得关系式,

D2L2RTLs 代入(2.18)得,

(2.19)

2.20)

VOD1D2MLVI (2.21)

由以上得推导得知,在D.C.M.工作的时候,工作周期D1与负载的轻重有关(2.20),这个现象与C.C.M.是不同的。

从以上分析推论知(2.21):输入电压低,切换频率高,电感大,负载电流大都有将转换器推向C.C.M.的趋势,这从公式推导和电路物理意义,都容易得到。

现在如果将切换频率Ts,电感值L与输出电压VO固定,则可以得到一条代表C.C.M.与D.C.M.的边界曲线公式:

D2VID2VI,D2D1VIVODV1O由(2.21)得

D22,

D2VI2()()2D2D1VIVO

代入(2.19),得

VOTsVI2IO22LVI2VO (2.22)

这条曲线在设计转换器与分析转换器的工作范围都很重要,设计就是依此曲线设计。

(4)电路曲线

三、Flyback转换器工作原理

Flyback不同于Buck-Boost的地方,仅在于将电感器衍生成一个“耦合电感”,也就是俗称的“变压器”,但不同于一般变压器,耦合电感“实实在在”的存储能量,不只是变压器的磁化能量。

就是因为将电感变成耦合电感,所以可以将初/次级隔离,而且利用匝数比的控制,使转换器的工作点设计更有弹性。另外,多组输出的应用更简单容易。

公式推导和Buck-Boost几乎一样,为更接近实际情况,将二极体顺向压降考虑进去(在低输出电压时相差很大)。

(一)先推导C.C.M.的工作情形

(1)在开关晶体ON期间,即

0tDTs ,

vLP(t)VI i(t)i1LPLP(0)LPt0vLP()d

i0)VItLP(LP 此时,二极体反偏不导通,负载电流全部由输出电容提供。v)NSLS(tNVIP iLS(t)0

(2.23)2.24)

(2.25)

(2.26)

tDTs时,

VIDTsiLP(DTs)iLP(0)LP (2.27)

(2)当开关晶体OFF时,二极体顺偏,

DTStTS

vLS(t)(VOVD) (2.28)

1iLS(t)iLS(DTS)LStDTSvLS()d

NP(VOVD)(tDTS)iLp(DTS)NSLS (2.29)

NPiLS(DTS)iLP(DTS)NS其中就是“变压器公式”得到的。对应到初级侧,可以得到

NPvLP(t)(VOVD)NS (2.30)

iLP(t)0 (2.31)

②当

tTS时,

iNPVO(1D)TSLS(TS)NiLp(DTS)SLS (2.32)

i(0)NSLPi由(2.27)和NLS(0)P,所以

NPNiNPVIDTsNPVIDTsLp(DTS)N[iLP(0)]iLS(0)]SSLPNSLP NPVIDTsVO(1D)TSi(T)iLSSLS(0)所以,

NSLPLS因为

LPNP2L(N)SS,所以

VNPIDN(VOVD)(1D)S (2.33) NP(VOVD)D或NSVI1D (2.34)

因为

(2.34)就是C.C.M.中输出/输入电压关系式。

(3)电路波形

观察各元件的电压与电流波形,除了耦合电感的特性外,Flyback电路确实与Buck-Boost电路完全类似,电流的导通模式都完全一样。

(二)D.C.M公式推导

(1)在

tD1Ts时,

iD)VID1TsLP(1TsLP 对应到次级侧,

v(t)NSLSNVIP iLS(t)0 (2)当开关晶体被OFF的瞬间,二极体顺偏,

i(DNPVID1TSNSVID1TSLS1TS)NSLPNPLS

在次级侧电感电流大于零期间,

D1Tst(D1D2)TsvLS(t)(VOVD)

2.37)

(2.38)2.39)

1iLS(t)iLS(D1TS)LStD1TSvLS()d

NSVID1TS(VOVD)(tD1TS)NPLSLS (2.42)

t(D1D2)Ts时,

iLS[(D1D2)TS]0,所以(2.42)变成

NSVID1TS(VOVD)D2TSNP (2.43)

同样可以得到“伏-秒平衡式”。由(2.42)可以看出,电感的电流依一个斜率下降,当电流降到零时【

t(D1D2)Ts】,电感的能量已消耗殆尽,二极管不再导通,负载所需的能量不再由电感提供,转

由输出电容负担,这时电感的电流为零,相对电感的电压也为零,我们称工作在

D3Ts期间。

(3)

D31D1D2,

vLP(t)vLS(t)0iLP(t)iLS(t)0 (2.44)

(2.45)

负载电流大小恰为通过二极体电流的平均值,也就是

2VO1(VOVO)D2TsIOiLS(D1Ts)D2R22LS (2.46)

其中,R为负载电阻值,将(2.46)化简,可得关系式

2IOLSD2(VOVO)Ts,由(2.43)可得,

NPVOVDD1D2NSVI

由以上的推导可知,在D.C.M.工作的时候,工作周期(D1)与负载的轻重有关,这个现象与C.C.M.是不同的。

(4)电路波形

D.C.M.波形

(5)C.C.M. 与D.C.M.的分界线

如果将匝数比、电感值、切换频率与输出电压固定,可推导出一条代表C.C.M. 与D.C.M.的分界线公式:

Ts(VOVD)IO[]2NS2LSVI(VOVD)NP

C.C.M与D.C.M.分界线曲线:

NSVINP

C.C.M与D.C.M.临界线时电路波形:

四、FLYBACK电路改进形式

一、 进的flyback topology电路一

(一)电路如下:

(二)Improved Fly-Back 输入输出关系

Input: 24 VDC;Output: 330VDC/500W

根据Improved Fly-Back电路工作原理,在Fly-Back电路稳定工作时(运行工况:C.C.M.),推导输入输出电压VI、VO与导通比D、变压器匝数比 n (N1 / N2) 的关系;计算电容两端电压VC。

VII1DTL1

(1)

VoVCI2(1D)TL2 (2)

I1N21I2N1n (3)

VI(VoVC)nVC (4)

由以上四个方程联立求解,可以得到,

VInVoVC  n1

n(VOVI)D  VInVo

L1n2L(备注:2)

理论计算结果:

由Vi = 24V、Vo = 330V、n = 4 / 17 可得:

D = 71.2% Vc = 83.2 V

实际测试结果:

D = 75% Vc = 82 V

(三)电路波形

Vo: Output V waveform

VC: C V waveform

ITX: TX primary I waveform

VGS: Mosfet driving signal

IDS、VDS : Mosfet ds I/V waveform

(四)电路优点 (相对Push-Pull电路)

① 以较低的成本, 实现较高较稳定的电路工作效率;

②电路工作结构:

a. 消除变压器, 避免了变压器的偏磁问题;

b. 含电流侦测电路,减小Mosfet的电流应力;

(五)电路设计注意事项

(1)为减少MOSFET及C的电压应力,采用“三明治”绕法,减小Fly-Back变压器漏感;

(2)为提高Fly-Back变压器的效率,将EE core三端加Air Gap,减少绕组Eddy current loss (涡流损耗);

二、改进的flyback topology电路二

电路结构如下:(摘自邱宜忠《UPS原理与设计》)

是用超快恢复二极管D17、D16 【FES8BT(8A/100V/35ns)】从初级直接整流到次级,C38、C50滤波;再与变压器次级绕组之整流滤波所得电压叠加。

输入输出关系与前面改进电路一相同:

D=n(Vo-Vi)/(Vi+nVo) Vc=(Vi+nVo)/(1+n)

优缺点也类似:

优点:效率高,避免了变压器的偏磁问题。

缺点:EMI干扰大,可靠性有待实际检验。

疑点:D17、D16可否减少一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