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桐泾公园位于苏州市桐泾南路与苏福路交界处东北角,以一条环形双向车道为主干道环绕四周。公园规划面积24万平方米,是目前苏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市级现代绿地综合公园。该论文旨在就公园的功能的规划、尺度感体现、以及植物造景手法的剖析。
关键词:功能规划 植物造景 公园尺度
公园,古代是指官家的园林,而现代一般是指政府修建并经营的作为自然观赏区和供公众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它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中的绿洲,是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交流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总体概况
苏州桐泾公园围绕“生态、人文、科技”三大规划理念,运用简洁的设计和造园手法,充分体现现代都市人对生态自然的追求和高新技术的探求欲望。
(一)出入口的布置
桐泾公园位于桐泾南路与解放东路交界处,以西面正大门为主要入口,朝向桐泾南路,北出入口朝向胥江路,入口处为防灾避难的应急场所。
应急避难示意图(红色区域)
1
(二)游览路线与景观节点分析
环形道路作为园内的主要干道,其他次要道路,游憩小路从主干道发射展开,构成了园内的骨骼和脉络,成为联系各景观功能区的纽带。
桐泾公园游览路线与景观节点分析
公园采用环形道路组织游览路线线。中心景区作为环形道路的核心,入口水幕水池,盲人植物园,流水景区,防灾避难等应急设施,
2
儿童乐园等功能区沿其周边布置。
桐泾公园内部功能分析图
二、使用者调查分析
在对桐泾公园的使用中,各年龄层的使用情况相对比较均衡,其中老人与儿童的使用率稍高一些,主要使用人群包括父母与孩子,老人,情侣等,主要的活动包括散步,轮滑,放风筝,空竹,儿童游玩,拍照纪念(婚纱照,艺术照等),集体出游,休闲(饮茶,钓鱼,棋牌等)。
三、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一) 植物造景
植物作为造园四要素之一,起着造景与烘托的作用。桐泾公园充分利用植物营造空间,从而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综观桐泾公
3
园其中植物种类丰富,季相分明。
1、盲人植物园
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查询,在盲人植物园内分为赏花、赏枝、赏果、赏叶四个区,共有120多种各类花卉植物,其中无毒无刺具有明显嗅觉、触觉特征的花卉植物近
70种供盲人感知,嗅闻品析,其中植物搭配层次感强,利用绿篱海桐球、小乔木石榴、高达乔木广玉兰;上层用刺槐,中层用紫叶李,下层用八角金盘,十大功劳,美人蕉,草坪,层次感很强,形成丰富层次。植物园景观节点处配置秋色叶乔木银杏,在
秋冬季节形成观叶景观,同时与常绿、色叶植物营造色彩上的层次。
2、行道路
公园行道路最主要是营造大面积的林荫,桐泾公园主要车行道两侧配置高大乔木香樟和合欢在行道树下再配置黄杨、海桐等灌木营造丰富的道路植物景观。
3、中心景区
中心景区设计风格呈简约大气的现代风格,在通往中心景区的散步道两侧配置高大乔木雪松,营造庄严
4
肃穆,静谧的散步幻境,使得进入中心景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视觉感受。进入中心景区,日本晚樱以及红枫等秋色叶小乔木配植有红花檵木、龟甲冬青等低矮灌木使得整个中心景区十分丰富,层次美感衬托出中心景观的大气开阔。
(二)地形的营造 在公园绿地中,微地形的处理对公园功能和规划理念的体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下沉、抬升、坡地、斜坡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公园景观,还可以
利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创造和限制外部空间。
1、分隔空间的地形
桐泾公园中的中心景区广场,利用降低平面从而分隔空间:广场采用下沉式的布局,利用地形的高差限定出中心广场的外轮廓,并由一条水系分成了东西两部分,河东为现代园,各种现代的小品使其充满时代感;河西为古典园,苏式的亭台楼阁,古韵今风的两个园子遥
5
相呼应,十分典雅。
入口处的斜坡植物体的景观序列,主要是利用一块整形修剪的绿篱坡地分隔开了儿童游乐区与入口区,不仅能过营造出活泼的氛围,而且使得两边的空间互不干扰。
2、因地制宜的地形
园林地形是园林要素的设计
基础,也是其他要素的基底和衬托,在地形设计中首先必须有考虑的是因地制宜,对原地形的利用。
由于桐泾公园所处地带地势并不开阔平坦,但是设计者充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利用其起伏地形营造各种缓坡,该处理手法不但减少了造价,利用了原有地形,还能对不利环境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公园边缘的坡地不仅分隔了内外空间,更是隔绝了外部道路等嘈杂环境。
(三)、水景的设计
自古水在园林景观中就有着串
6
联景观各元素的重要作用,沿用至今无论是古典园还是现代化公园景观,丰富的水景对公园绿地的美化作用不言而喻。
桐泾公园中水面占了很大比例。在流水景区中,设计者充分利用人们的亲水心理,不仅有伸入湖面的平台,也有水上汀步、水上木桥、水上叠石等。
入口处中心广场就由一处大面积的静水,将园内空间分成两个部分,并营造出宁静开阔感;中心景区的大面积水景结合亲水平台、叠石假山营造出丰富的水景;儿童景区利用河道划分分区的同时,增添了儿童区的趣味性、活泼感;以及多处旱溪的营造,既自然又生动。但总体水景偏静态缺乏流动感。
(四) 建筑小品
在桐泾公园内部,有大量的建筑小品,风格各异,大体分为由苏州古典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古典风格小品景观与外国设计院所设计的现代风格的小品,形式与功能丰富且多样。总体上将现代主义与古典主义相融合,现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相统一。
于丰富功能上考虑,公园内设置了许多亭,廊,与景墙等,在提供休憩观赏或停留的功能的同时,兼顾了景观造型的美观与多样。于文化内涵
7
上考虑,设计师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中国文化中八仙的形象,古代名人的雕塑,景墙中的古代篆书文字等。
1、优点
相比于其他的综合性公园,桐泾公园的景观小品形式富于变化多样,且在许多小品的细节处充分融入了古典文化元素,体现了人文的思想与底蕴,大大增强了景观的观赏性,在人们在公园游览或者玩耍的同时,吸收了许多景观人文思想与文化,寓教于乐。
8
2、不足
虽然桐泾公园是融合了两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形式多样,但是在两种风格融合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过度与衔接,使得几个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明显清晰,一目了然,没有良好的缓冲区,让游人的心理或者在心态上难以一时接受。
此外,这样的设计让景观在对景上难以形成良好的效果,站在古典风格功能区的游人能够一眼看见风格迥异的现代建筑或小品,在视觉上非常突兀,心理上更是难以理解。如中心景区河西苏式的亭台楼阁与河东的现代前卫的雕塑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人性化设计
公园围绕“生态、人文、科技”三大规划理念建设,浓厚的人本意识特点充实整个公园。
(一)桐泾公园于2009年4月通过提升改造,增加了地震应急避难功能,功能完善,设施齐全,设计课容纳人数约为3万人,紧急情况下课容纳5万人。园内设置:应急蓬宿区5处,供临时安置灾民搭置帐篷和简易房,200平方米应急物资储备库,作为应急物资的储备点,应急监控系统和广播系统,应急停机坪一处,供救灾直升机紧急起降,应急水井两处,供临时饮用水,应急活动淋浴房2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供电等。其占地1.22万平方米的生态休闲区是全省最大的盲人植物园,护栏,语音系统,盲文,随处可见对残疾人群体的人文关怀。
(二)桐泾公园设计了部分斜坡草坪,以供游人休憩,睡觉或者
9
野餐,另一部分观赏草坪布置了层次丰富的绿化。除此之外,绿化的种植与分布也充分考虑了季节的变换,在不同的区域布置了常色叶树种或秋色叶树种,在不同的季节都能给游人以不同的美丽景观。
(三)桐泾公园为周边的人群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与休闲功能,其内部设置了专门的垂钓区,放风筝的大片硬质广场,儿童活动区,与老年人活动器材等。在平时有许多游人来此地放风筝或者钓鱼,成为公园一景。
五、 园内尺度分析 (一)道路尺度
为了保证园内消防和避难功能,其一级车行道为6米—7米;为了满足人们三人或三人以上并排同行,游览园中绿化或景观,其二级游步道2.5米;其中三级散步小路汀步道为1.5米,使人们能够便捷的通过大片的绿化区。
(二)广场尺度
为了保证各广场所承载的不同功能得以实现,其尺度各有不同。其中,中心景区广场(附水面)大约占该公园面积的1/4,该广场划分有树池休闲区,亲水平台,文化景墙区,管理处(建筑),
小卖部,大片硬质活动区(风筝活动区)等。
除此之外,还有儿童活动广场,设有大量的儿童活动设施,占地
10
约为1/3,外围围有大片规则绿篱。
六、问题与改进
(一)、水面多以静水为主,其瀑布也是由叠石所造成,落差较小。所以,园区内的水面景观较为死板,水质也欠佳。
改进:使得园内水景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可通过喷泉、落水、流水,增加水源流动性;同时通过营造自然式驳岸丰富园内水面景观。 (二)、在引导与暗示方面设计欠佳,在水景区通过引导的趣味汀步路并不畅通,不方便人通行。
改进:在园路、铺装、标识上进行细致的调整与改进,不方便人通行的区域应当避免做引导与暗示。
(三)、在功能型范畴上,通过实地调研深感在主要一级园路以及各功能区联系流线上缺少一定的休闲座椅供游人休憩;公园边缘的坡
11
地虽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但是坡度还是过大,不便于翻越,尤其是坡地汀步设计非常不方便老年人通过。
改进:对坡地通行汀步进行改造,在步行道上减缓坡度,方便人通行。
(四)、在小品设置方面,虽然造型、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在通往儿童游乐区的桥上构筑物色彩不协调、形式生硬。
改进:对个别影响整体公园功能区风格的构筑物、小品进行改建,营造整体美感,迎合园内各功能区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