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曲《七月的草原》的钢琴伴奏艺术
作者:陈茜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6期
[摘 要] 《七月的草原》是由宋斌廷作词、尚德义作曲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歌曲是一首具有新疆地区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歌颂了草原牧民的美好新生活。作曲家秉承着“要让中国听众吸收和接纳,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都要民族化”的初衷,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新疆民族气息。而笔者认为钢琴伴奏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就歌曲《七月的草原》的钢琴伴奏艺术作分析,拟为人们更好地演绎作品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七月的草原》 钢琴伴奏艺术 歌曲《七月的草原》简介
作品《七月的草原》采用二段式曲式结构写成,作品曲调吸取了哈萨克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旋律轻快、灵动、跳跃而活泼。作曲家大胆采用西方作曲技法进行探索和尝试,充分表现了七月的草原上蜜蜂蝴蝶翩翩起舞、姑娘小伙纵情歌唱、手舞足蹈的欢乐气氛,进而歌颂了草原牧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笔者认为钢琴伴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以下笔者将着重分析作品《七月的草原》的钢琴伴奏艺术。 歌曲《七月的草原》的曲式分析图
歌曲《七月的草原》为带前奏的二段体。其曲式分析图如下: 歌曲《七月的草原》的钢琴伴奏艺术
前奏(1-8小节):前奏部分由弱起的八度音型引入,整个前奏部分主要采用左手八度、和弦半分解、右手奏八度旋律音的节奏型,构成了三声部的结构,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原野景象。演奏时,右手要注意突出八度的高声部旋律音,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将右手手臂和手腕向右微侧,着重突出右手小指旋律音。这里左手的和声走向为T-D-T-T-S-S-D-D7-T,而左手的伴奏音型分为两个声部,一是低音的八度二分音符,另一个是半分解的双音。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突出八度音的走向,因为它们分别是和声走向的根音,突出它们有利于更好地巩固调性,从而推动音乐的发展。对于半分解的双音音型,演奏者要注意用方向向上的触键方式演奏,尽量将其弹得短促而活泼。要提到的是第8小节,它一改之前的音型,变成双手交替伴奏音型,这一小节是为引入A段服务的,因此演奏者要充分利用此小节调整好手位,从而更准确地进入到A段。另外,此部分可适当配合“延音踏板”演奏。笔者建议在第1-5、7-8小节加入“切分式”延音踏板,而在第6小节放空踏板,这是由于右手的伴奏音型为单音,不适用“延音踏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A段a(9-20小节):此部分主要采用左手八度、右手和弦交替的节奏型。其和声走向为T-T-D7-T7-S-T7-S-T-D-T。演奏此部分,演奏者应当注意将右手第一拍的两个同音反复和弦处理成跳音奏法,最后一拍处理成保持音奏法,这样能够更好地表现草原上“蜜蜂成群,蝴蝶蹁跹,调皮的小姑娘正在俏皮地跳着舞”的场景。要提到的是在第14小节的两拍和弦、15小节的弱拍和弦和16小节的强拍和弦,它们都是T7-S的和声进行,因此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突出第14小节的八度低音F音和降B音,还有第15小节弱拍上的F音和第16小节的强拍降B音。另外,笔者建议本部分慎用踏板,甚至不用。但是第12小节,这是一个左手切分节奏、右手单音的节奏型,笔者建议配合切分的重音拍运用同时踏板并及时放踏板。
A段b(21-34(37)小节):此部分原样重复一次,第一段从第21小节-34小节,第二段从第21小节-37小节。其和声与A段有较大的区别,采用了较多的大三和弦,其和声走向如下:S(大三和弦)-D-T-S-D-T-S-T-D7-D/D-D(第二段末尾三个和声为S-D-T)。而其钢琴伴奏主要采用左手八度和半分解的双声部、右手切分音型的和弦节奏型,再一次构成了三声部的伴奏结构。在演奏第21-23小节时,演奏者要注意保证左手八度的低音,让听众听到清晰而有力的D音-D音-E音进行,同时要注意突出右手和弦中的D音,这是突出大三和弦色彩的关键音。而在力度上,要注意第23小节应该处理成弱奏,这是因为此小节是演唱者第一次进入“花腔”的演唱。第24-28小节,节奏音型多为切分,演奏者应当着力突出切分重音,从而为“花腔”的演唱部分作节奏律动方面的支持。第29-34小节,出现了双手均是切分音型的节奏音型。这就要求演奏者与演唱者一起律动,饱满自身的演唱演奏情绪,将音乐推向高潮。其中第32-34小节,和声序进为D7-D/D-D,演奏者要着重突出E音、F音、E音,使A部分第一段有一个较好的终止感。第二段几乎是原样重复,唯一不同的是第35-37小节,和声为S-D-T,因此演奏者在这三小节要着重突出每小节的强拍音降B音、C音、F音,帮助音乐通过和声序进进入B部分。另外,此部分也可以配合踏板完成,例如在第21-24、26-37小节,采用“切分式”延音踏板完成。而空出第25小节是因为其中有一拍的休止符,这对于演唱者“花腔”的表现力有重要作用。
A段的两部分a与b,前者重叙述,后者重抒情。因此在演奏时要充分把握其音乐情绪,特别在强弱的处理上还应该注意到a部分稍微弱于b,而在b部分的后半部分(第29-37小节),其力度应该弱于b的前半部分。如此一来,整个A段在力度上将呈现出先渐强后渐弱的音乐起伏。
B段c(38-66小节):此部分的歌词简洁,以抒情为主。此部分伴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与前部分类似的三声部伴奏结构(对于其演奏方法同上,这里不再展开)。第二种为琶音奏法,全曲在这里第一次出现琶音奏法。(例如第40、43、45、46、47、60、61小节)这里的琶音奏法不像钢琴独奏那样,区别在于它要弱奏或者与演唱者一起做渐强,并且要求凸显和声效果。这就要求演奏者控制触键高度,既要保持“贴键”的触键方法,又要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度,同时要找出琶音的规律与和弦组别,从而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和声的色彩效果。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伴奏音型,在第56小节出现了短琶音的节奏型,这小节要求演奏者用手腕带力的办法和方向向上的演奏方向,从而与演唱部分的“带滑音的花腔”一起使音乐显得更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俏皮而活泼。第66、67小节,用断奏的方法演奏八度音型,最后与演唱者一起在ff力度中结束全曲。 参考文献:
[1]刘艳芳.论艺术歌曲《七月的草原》音乐特点及其演唱[J].大舞台,2010(8):117. [2]张健.钢琴伴奏对声乐表演的作用及表现方法[J].大舞台[J].2011(9) :40.
[3]余惠承.《七月的草原》演唱分析与处理[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6-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