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研究
摘要:在环境艺术设计这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每一门专业课中,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导性,使学生既能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实践教学内容的缺失,教学模式的陈旧,考核机制的不健全等,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行项目式教学,建立并完善“1+X”证书制度,改进教学考核机制。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因为缺少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所以在高职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1]。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都很弱,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毕业之后,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市场中去。在此基础上,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进行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的课程要求引入思政教育,目标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该学科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逐步在课堂上进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而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包括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课、自然科学课等课程进行系统的协调,进而使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协调整合,科学地、系统地维持体系的正常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中,以专业的环艺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中各个要素所包含的思政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思政理念。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课程中自觉自主地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民族文化,发挥社会责任和国家意识,以及个人的诚信意识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个人责任。
1.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指的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从而构成协同育人的综合性教育理念”[2]。而以德育人为根本的教学任务,能够很好地弥补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而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通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构建,能够对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培养,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这种融合变得更加具有教育性。目前,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亲和力,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如何将高校思政教学与高校环境美术教学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单纯地套用思政教学的内容,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成不变的风格,反而会影响你对原来课程的理解。与环境艺术设计各学科的特征相结合,挖掘每一个案例中的思政要素,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既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又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2.1实践性教学内容缺乏
目前,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其教学内容仍以理论性知识为主要内容,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知识不够重视,同时缺乏对课程的指导价值,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能力偏低。比如,在进行人体工程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教学生对人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理、心理测量方法的理解上,并对人体尺寸等人体工程学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但却忽视了课程的设计指导环节,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空间设计问题中。另外,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培养的又是一名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人才,所以,在进行这一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当前在这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很少与企业标准、市场需求相结合,仅仅是简单的讲授与学习,缺少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2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存在着比较陈旧的教学模式,它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重视市场调研和设计过程”[3]。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内容,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观众,
在教师讲解完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后,学生要完成与之相对应的作业,然后老师进行评价并进行辅导。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应变能力,不利于他们在工作中解决各类复杂的设计问题。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划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综合教学三个层次。尽管三个时期的课程目标和重点都比较清晰,但三个时期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衔接,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基础课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太过抽象和空洞,不能很好地与案例相结合,对其展开讲解,让学生无法理解其实质和内涵。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往往仅限于对专业技术的训练,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在实施综合课程时,学生很难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也很难发现问题。就算找到了问题,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在基础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与方法很难应用于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更深层次的创造力与灵感。这就造成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有一种自己什么都懂,却不懂的感觉。
2.3帅资力重弱,专业教帅条缺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职业。不仅需要美术修为,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软件操作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关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效渗透。与此同时,学生们仅仅注重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注重了对绘画、绘图能力的培训,却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美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美术等相关专业,已很难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教学经验、学术水平、业务水平都需要不断地提高。
2.4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环境美术专业还在沿用着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缺少一种专门的考核机制”[4]。在这一专业中,传统的教学评估方法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通常情况下,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评价机制只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中协同育人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和环境美术设计课的隐性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朝着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在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设计分析和各种案例的分析为核心。但是,如果将现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就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1+1>2的效果。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拓展,教师应认识到思政的融人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导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提升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实现个性上的全面发展。对于环境美术设计专业来说,不能仅仅依赖于思政理论课来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环艺专业的课程中,使其成为能够协同育人、引导思维的重要课程,提高思维育人的实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需要学生们具有团队精神,需要相互帮助、协作、团结,这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际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师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关注学科,提高职业素养,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的科技发展速度很快,新的技术和材料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时也迅速地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产生了影响。在这样一个有利的条件下,工作人员的素质自然也是极高的。学校要把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就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在新的教学条件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完成对环境的设计。更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或者未来的实践中,在设计上追求卓越,对设计的职业职责和设计理念有更高的要求。融入人的思政课教学,能使学生既能获得专业知识,又能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与价值,从而使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一新的设计理念,与新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和发展任务相适应,进一步推动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时代同步发展”[5]。
4.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优化策略 4.1转变教学理念
从单科教育观念转向多科教育观念;环境艺术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它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与融合,是一个综合的学科。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单科教育向多科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的综合设计人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在英语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促进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的运用。
4.2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作为一个实践性和创新性都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创新性”的理念,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突出了设计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注重解答的多样性。比如,在讲授装饰材料的应用课程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装饰材料知识,独立自主地展开空间设计,完成作品构思、材料搭配、创意表达等工作,并鼓励学生提出多种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多种空间设计的可能性,从而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第二,加入市场调查这一部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市场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透过研究与实训,使同学对创意设计的由来与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4.3加强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式教学
校企合作是一种校企双方通过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人才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将实际的企业工程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了“项目化”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对接,将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装饰材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项目管理者”,学生是“设计者”,根据“设计者”所确定的课题,自主地完成设计任务。在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图纸绘制、施工以及最后的验收评价等一系列实际项目流程中,学生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室内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提升岗位工作能力。
4.4构建和改善“1+X”证书制度
“1+X”证书,“1”为毕业证书,是指学员在学制制度下,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所取得的毕业证书;“X”代表的是一系列的职业资格。简言之,“1+X”证书指的是在取得毕业文凭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同时获得多种专业技术水平的证书。“1+ X”证书体系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建立并健全“1+ X”证书体系。首先,对认证的标准进行了界定。通过对认证范围、级别的界定,建立一套认证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分别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层面来实施认证标准,并对相应级别的能力标准进行界定。其次,建立认证系统;“1+ X”认证系统并非简单的认证重叠,它以两个认证为基础,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应该将学历证书作为其根本,在课程、项目和实践三个特定的层次上,将学历证书的相关培养落实到位,并且将其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从而推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可以建立易于实施和考核评估的试题库、技能库,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标准化资源。为了确保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确保“1+ X”证书制度能够高质量地贯彻下去,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4.5改善教学评价机制
“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它专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无法适用于传统的教学评估机制及指标体系”[6]。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完善其教学评估体系。第一,构建过程评估机制,使评估方式多样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教学模式,既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又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所以,我们应该构建出一个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将重点放在了过程性的考核评价上,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多个方面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第二要注重创新的评估。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创新这一要素进行重点关注,在评价学生的设计结果时,要以评价设计效果及绘图质量为基础,注重评价设计的创新性,对于抄袭或隐性抄袭的学生,要给予批评。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引进专业评估,使评估对象多样化;
既然将实践性的项目纳入到课程教学中,那么对实践性的课程进行评估时,就需要对实践性的课程进行评估。可以由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和老师一起组成一个课程评价小组,来评估学生的项目工作,老师们可以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创新性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5.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效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性。在古代,工匠们以高超的技术和独特的方法来模拟自然界的形状。在这门课上,有关老师还应善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神,把中国文化的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把他们培养成有职业道德、有专业素质的高级人才。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大力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将思政因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也要掌握好度。专业的课程单是思政课,不能将思想政治的知识全部灌输进去。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不同于思政类的大学生,长期教授思政类的理论性知识,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尽管我们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已经拥有了三富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而且随着时事热点的变化,我们还在持续地进行着更新和完善,但在课程的设置上,仍需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教学案例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掌握二者的比例。因此,课程思政融人的环境美术教育既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林林.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2(10):121-123.
[2]金嘉琳.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交互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山西青年,2022(09):64-66.
[3]孙凯旋.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优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93-96.
[4]程晴.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优化探讨[J].广西教育,2020(23):170-171.
[5]黄恒.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探讨[J].广西教育,2019(39):158-159.
[6]罗淞雅.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资讯,2020,18(01):150-1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