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传播研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尚子瑜 石 鸣(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摘 要:在各类综艺节目异常火爆的今天,《中国诗词大会》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本文以《中国诗词大会》作为研究对象,是因其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形式可以为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传播提供借鉴。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传播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以娱乐观级女声》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便如雨学副教授蒙曼便引出和铜雀台相关的曹众为目标的各类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后春笋般涌现,但当下热播的综艺节目氏父子——曹操建造铜雀台,曹丕、曹异常火爆,从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如:《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植做《铜雀台赋》,继而向观众普及“一哪儿》开始,各电视台开始大量购买国兄弟》等均是购买国外版权,中国的综门父子三词客”不仅可以指苏轼父子,外版权,综艺节目严重缺乏创新。艺节目缺乏新意,有些甚至趋于低俗化,更有三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也补2017年,由央视自主研发的文化益这些节目带给观众的只能是短暂的欢乐,充陈郡谢氏、明代的三袁兄弟,向观众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火爆,长久下去不免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阐述重视家族的中国人,在进行文化教并唤醒了大众的诗词情怀。收视率高的在各类选秀、真人秀节目泛滥的当下,育时的重要方式——家庭教育,这种传同时,节目也获得了良好口碑,除《中《中国诗词大会》凭借娱乐和文化的结合,承不仅影响到了今天的我们,更成为一国诗词大会》外,还有2013年的《汉字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种重要的文学现象。节目将蕴含在古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1.3 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词中的传统文化传递给观众,引发观众2016年的《朗读者》,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广播电视的发展,一方面使信息呈海深思。传统文化类节目呈逐渐走红趋势,不仅量化传播态势,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2.2 形式上的创新为观众打造视听盛宴,更促进了中国传快速、便捷地获取多种信息;另一方面为首先,从舞美上看,录制现场背景统文化的传播。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提高收视率,有些会根据诗词内容播放梅、竹等具有特殊1 文化类节目走红的原因节目甚至不惜以“丑”来吸引观众,传播意义的画面,表现出诗词的意境;同时,1.1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庸俗内容,这些节目在满足大众放松身心现场水声涓涓不断,不禁使人想到“所梦”的重要途径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大众精神空虚,快谓伊人,在水一方”,而参赛选手恰好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节奏的生活带来的是“快餐式”的接受信是“宛在水中央”,不仅丰富了观众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息,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缺视听体验,更营造了充满意境的氛围。华民族文化是由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形成乏对深层次的挖掘。庸俗的内容充斥综艺其次,《中国诗词大会》采用“以的,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节目带来的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这个社会一敌百”的新赛制,与传统的一对一赛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十八大以来,需要优秀文化,观众也需要传统文化满足制相比,这种一对众的竞技模式更具不**关于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阐精神层面的需求。可预知性,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也说“有述也表明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实2 《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时候,命运只有百分之五十掌握在自己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全球化2.1 内容上的创新手里,还有一半,掌握在百人团手里”,的今天,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经济等作基节目所选的诗词内容不仅涵盖面广,这就给比赛过程增添悬念和紧张感,更础,还需要文化软实力来作支撑。而且在节目过程中,蒙曼、王立群等专容易引发观众兴趣。1.2 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家会解读诗词创作背景。如当参赛选手2.3 传统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从2004年《超遇到“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央民族大找错别字等多种题型增添了趣味,99THE FILM影视而专家对诗词背后的社会文化进行解析,▲三五人欣赏,但一档节目却可以吸纳亿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传播中华民族优也缓和了紧张气氛。例如,当参赛选手遇到“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便解释为什么是羊和牛,根据《礼记》的记载,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食物也是按等级划分,这样使观众更容易体会李白狂放的诗情和被贬后的愤慨。专家把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解读诗词创作的背景,缓和了现场紧张的气氛,观众也学习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娱乐相结合,使由诗词引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式的深入观众心中。2.4 引发观众情感共鸣虽然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被我们弱化,但绝不会丢失,当然也包括诗词。节目涉及的诗词大都充满意境,观众可以从中体会生活的诗意。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禁让观众闭目思念,观众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人生有多包罗万象,诗词就有多包罗万象,祖国、美景、送别、亲情,古人借助诗词抒发内心各种情感,虽然每位观众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但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都能有所触动,引发情感共鸣。3 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的传播策略3.1 传播形式以电视传播为主,跨媒介传播为辅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大众传媒,传统的大众传媒包括杂志等纸质传媒和广播、电视等电子音像传媒。但进入“读图时代”以来,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电视具有广大的观众群,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纸质传媒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传播需求,一幅画也许只能有100万观众同时收看。另一方面,电视具有兼容性,可以将不同艺术形式相融合。单纯的传播传统文化节目会显得枯燥,但电视可以将节目包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中国诗词大会》巧妙地将中国元素融入舞台布景、音效,专家的深入解读,都增添了节目的可看性。因此,电视节目不仅要传播传统文化,还要将传统文化和民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脑、手机等成为传播信息的新途径。网络媒介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节目也应注重媒介融合,如《中国诗词大会》线上、线下播出,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通过扫二维码同步答题,可以在微博、微信上热烈讨论,实现了电视、手机、电脑线上线下实时互动。将电视媒体和网络相结合,扩大节目收视群。3.2 将传统文化和娱乐精神相融合在快节奏的今天,电视节目可以帮助受众释放工作压力,很多观众收看电视只是单纯为了娱乐,而不是接受教育;普通大众由于受到专业文化知识的限制,对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深入理解,如果单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不免显得枯燥乏味,要吸引观众,就要将传统文化和娱乐精神相融合,增加观众参与度,使观众更乐于接受传统文化。4 结语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资讯,但信息爆炸式增长、过度娱乐化给人们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空虚。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内涵,《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电视为载体,搭建传统文化与观众之间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让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式地深入人心。参考文献:[1]周哲.从现代媒介消费反思人类的现代性生存困境——《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背后[J].新闻研究导刊,2017(2):246-252.[2]高贵武,胡蝶.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艺术)呈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之道[J].新闻与写作,2017(3):73-76.[3]罗琦,唐苗.浅析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知识,2016(10):27-29.[4]孙亚茹,张吉武.视听盛宴 文化流香——《中国诗词大会》的精神向度[J].当代电视,2017(1):46-47.[5]孔朝蓬.文化类真人秀节目中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电视,2016(11):17-20.[6]方芳.现象级电视节目的回归之道——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2):121.[7]郭萍.大众传媒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和策略分析[J].传媒广角,2016(12):77-78.[8]王静,张静,刘静.大众传媒下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65-69.[9]滕飞,杨武.借助现代传播媒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J].西部广播电视,2016(6):22-24.[10]杜津霄.浅析“大众传播”境况下传统文化的传播[J].新闻研究导刊,201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