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癌120例疗效观察

2023-03-31 来源:华拓网


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癌12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对12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术。结果 整个手术无输血和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电话门诊随访本组120 例患者,12 例复发并且肿瘤开始转移,4例于术后10 个月死于肿瘤转移;2例术后半年再次实施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在4~10个月的时间里再次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论 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出血量小,住院时间短,医生操作简便,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癌;疗效

膀胱癌在泌尿殖系统肿瘤中发病率是最高的,但过半的的患者发病时属于浅表性(SBC),经过积极治疗,生存时间较长,预后良好。笔者对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膀胱肿瘤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进行了回顾分析,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120例浅表膀胱癌患者, 其中男85例, 女35例,年龄39~68 岁, 平均(53.5±15.4)岁。无痛性肉眼血尿史94例,B超体检发现26 例。就诊时间15 d~4个月,分级为G1~G3 级,肿瘤单发67例, 多发53例。瘤体最大4.0 cm×3.0 cm×3.0 cm, 最小0.3 cm×0.3 cm×0.2 cm,术前经B超、CT、膀胱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病检结果均为移行上皮癌,分期为T1~T2期。肿瘤分布于膀胱后壁、三角区、劲部,膀胱顶部,膀胱前壁及两侧壁,膀胱肿瘤形状:呈带蒂或广基菜花、乳头状、红色苔状。TaT1 期58 例, T2期41例, T3 期21例,Ⅰ级84例, Ⅱ级27例, Ⅲ9例。位于膀胱后壁65 例,三角区21 例,颈部12例,两侧壁9例,前壁7例,顶部6例。

2 手术方法

患者膀胱截石位,连续硬膜外麻醉, 两侧壁肿瘤加用患侧闭孔神经封闭, 使用蒸馏水作冲洗液, 采用德国产Storz 26F 电切设备,持续灌流式电切镜经尿道电切割肿瘤(切割功率120~150W,电凝功率50~80 W),入镜后观察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膀胱内灌注5%葡萄溶液100~150 ml,针对不同的肿瘤,带蒂或者不带蒂采用顺行切除法或者从肿瘤一侧开始做蚕食样逐刀逐层切除, 完全切除肿瘤及肿瘤基底周围,最后烧灼创面冲洗并完全取出切除组织。术后用无菌蒸馏水间断冲洗膀胱,5~7 d 后拔除导管。第7天开始丝裂霉素膀胱灌注, 每周一次, 连续8次,之后1个月1次,直至2年。术后半年2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

3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肿瘤全切除,手术时间30~180 min, 平均35~40 min,术后留置尿管24~180 h,平均45 h,整个手术无输血和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生命体

征平稳。电话门诊随访本组120 例患者,结果12 例复发并且肿瘤开始转移,4例于术后10 个月死于肿瘤转移;2例术后半年再次实施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在4~10个月的时间里再次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4 讨论

膀胱肿瘤虽然早期多以浅表性出现,而且预后良好,却有40%~70%的高复发率1],保留膀胱的任何手术方式都无法避免这一特点,探求清除率高,操作简便,损伤性小的手术模式一直是泌尿外科的目标,多年的实践发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满足了临床的需要。

虽然强调G3 级或T3期以上的移行细胞癌及鳞癌、腺癌均列为手术禁忌2]。杨德安等3]也认为GⅠ~Ⅱ 、T1~T2的膀胱肿瘤行TURBT 可以达到预想效果,但是我们的手术中也包含有GⅢ,T3的患者除1例发生转移外均存活至今。

我们认为手术经验的成熟与否以及注重细节与否是成功的关键,细心而敢于探索可以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经过总结我们认为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基本的手法:①尽量避免术源性的肿瘤转移,因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蒸馏水冲洗,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②肿瘤切除手法。罹患肿瘤的患者瘤体血管多,切除的部位要尽量避免出血。较大的基底不清的肿瘤应从一侧开始做蚕食样逐刀切除;多发肿瘤从小到大逐个切除, 浸润较广泛的肿瘤,掌握好切割深度, 防止膀胱穿孔。

参 考 文 献 [1] Torti F. I. um B. The bio loy and trea tm ent o f superficia l bladder cancer. C lin Onco,2008,2: 505.

[2] 那彦群.泌尿外科内腔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98.

[3] 杨德安, 李慎勤, 王洪伟, 等.TURBT 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比较和选择.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3, 8 (1):27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