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中国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发展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江苏省竞技体育体育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文革的停滞倒退;改革开放后的江苏省竞技体育经历了恢复、拓展、深化三个历程,并依托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基础上制定了江苏省竞技体育的“举省体制”,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的优势,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关键词: 江苏省竞技体育 发展历程 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江苏体育也由无到有,开始发展,为改革开放后江苏竞技体育全面、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但十年“文革”,江苏竞技体育发展受到巨大的冲击,十余年的竞技体育发展成就被彻底毁坏。改革开放后,全国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加大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力度,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回顾江苏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尽管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一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并保持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1.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时期的江苏省竞技体育发展 新中国初建伊始,百业待兴。江苏体育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艰苦奋斗的创业过程。[1]江苏省从举办赛事到参加赛事,竞技体育成绩从无到获得亚运会金牌,开始走上一条快速但崎岖的道路。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江苏省运动会入场式在南京举行,到
2010年10月,江苏省已成功举办17届省运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检验全省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舞台。1959年9月13日—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在首都北京举行。江苏健儿陈钟元(男子跳高)、崇秀云(女子铅球)、倪晓莉(女子接力)、阮国良(男子吊环)、容卓孚(花式击剑)五员猛将夺得五个第一名,实现了江苏在当代全运会上冠军“零的突破”。1974年9月1日—16日,第七届亚洲运动会在伊朗德黑兰举行。首闯这一亚洲体育盛会的江苏体育健儿潘辰飞与赵嘉伟双双喜获体操项目第一名,从而实现了江苏体育史上亚运冠军“零的突破”。
在场馆建设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苏省五台山体育馆。江苏省五台山体育馆,是我省一座大型体育馆。1973年4月开工建设,1975年5月竣工。[2]占地3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54平方米,观众席位9833个,另设主席台120席,工作台70席,内场尺寸为42米×25米,净高19米。该馆由江苏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曾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发的银质奖,是我国较早被列入世界名建筑的体育设施之一。
改革开放前,江苏省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但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得方兴未艾的江苏体育陷入瘫痪,体育事业成就被全盘否定,竞技体育被迫取消,相关事业亦被弃置。“十年动乱”对江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摧残,而且是对江苏体育事业的致命打击。一些忠诚于党的体育事业的领导干部、体育工作者、教练员、运动员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迫害,江苏竞技体育事业陷于停
顿。
2.改革开放至今的江苏竞技体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江苏省各项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体育战线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开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一些被解散的运动队重新组织起来,教练员、管理干部重返工作岗位。1978年成立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组建科研队伍,开展体育科研工作;同年,恢复南京体育学院,并于1980年恢复招生。1983年,省委调整了省体委和南京体育学院的领导班子,进一步推动了全省体育系统领导班子的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
1979年,我国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为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也为江苏竞技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提供了充分的展示舞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前,江苏没有一人获得过世界冠军。改革开放后,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奥运会的比赛中,江苏共有106人获得311项次的世界冠军,并23次获得国家体委、体育总局颁发的突出贡献奖。30年来,我省的竞技体育体制经历了一系列脱胎换骨的革新,这种改变不是在原有体制上修补,而是一场彻底、根本的变革,这期间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成功也有挫折。[3]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竞技体育体制经历了恢复、拓展、深化的三次改革历程。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江苏省竞技体育进入全面恢复阶段。至1984年奥运会前,江苏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不仅体现在
对项目的恢复上,还体现在对项目的拓展与管理机构的调整上。1981年,经省政府同意,撤销了省体工队,运动队直接由南京体育学院领导,体育学院设立训练处主管优秀运动队的工作,初步为“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奠定了实践基础,为江苏“五位一体”竞技体育工作运行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即为教学、训练和科研一体化,也即文化教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一条龙的教育体系;运动训练形成了从业余训练到专业训练的一、二、三线队伍并存的一条龙训练体系;体育科研形成了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体院科研处一体化的结构。23届奥运会后,江苏省体委进一步确立了实施奥运战略和“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从我省竞技体育实际情况出发,对全省的运动项目和布局进行调整,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分为省办队、省市合办队、省队市办队、市办队、省市与企业单位联合办队和基层办队的形式。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上,建立健全业余训练体系,形成了体育班——体育中学重点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这样一个全面、多层次的训练单位,为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人才提供了训练平台,扩大了高水平后备人才的来源。1992年,中国经历了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架构的过程,我国政府也适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体育事业管理制度的改革。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确立了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主导型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市场主导型的体育事业管理体制转变的基本思路。与之相适应,为加快我省竞技体育改革步伐,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转变职能的同时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将管理权力下放,成立了射击、足球两个项目办公室,棋类项目成立了棋院,由其对所属项目进行业务管理。在此阶段,体育科研、科学训练和人才选拔愈来愈受到重视,江苏竞技体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竞技体育成绩在曲折中上升。90年代初,江苏省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进入深化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优秀运动队的项目设置的调整上。停办了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无线电测向3个项目,进一步压缩了非奥运会项目,同时增开了沙滩排球登项目。并且对观赏性极强的具有市场效应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实行俱乐部制,积极探索省优秀运动队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在后备人才培养上,加大“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力度,人才培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在进行业余训练经费调拨制度上,改革完善业余训练经费投入办法,全面实施以奖代补,极大地调动了各市开展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的积极性,截至2007年,全省创建了16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47个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和51个省级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130所省级传统项目学校、57个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俱乐部,后备人才基地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为运动队伍一、二、三线的无缝衔接打下了基础。 3.结语
随着江苏省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其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所凸显
的竞技体育竞争优势日益增强,不仅在国内大型赛事——全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在奥运会中也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江苏省竞技体育的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的改变必将带来江苏省竞技体育的快速飞跃。 参考文献:
[1]江苏体育改革开放30周年课题组.走向辉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江苏省五台山体育馆[ol].http://cul.jschina.com.cn/2006-4-21.
[3]全省体育概括:竞技体育实现全面腾飞[ol].http://www.17thjsgames.org.cn/intro/2009/1009/72.shtml,2009-1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