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女性意识的觉醒_倩女离魂_与_桃源三访_爱情观之比较

2021-03-28 来源:华拓网
第10卷第4期2010年8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OFJIXIUNIVERSITY

Vol.10No.4Aug.2010

文章编号:1672-6758(2010)04-0113-2

女性意识的觉醒

———《倩女离魂》与《桃源三访》爱情观之比较

陈仕国

。《倩女离魂》《桃源三访》摘要:爱情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与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爱情名

剧。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剧本的主题和内容所呈现的爱情观及张倩女与王文举、叶蓁儿与崔护体现的爱情理想作以分析,以便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以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阐释女性意识的觉醒。

》;《桃源三访》;爱情;女性意识;“至情”关键词:《倩女离魂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倩女离魂》《桃源三访》和是我国古代爱情剧的两

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分别写了张倩女与王文举、叶蓁儿与崔护的爱情故事。两者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同属才子佳人杂剧,皆为了歌颂爱情,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表现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倡导普天下有情人皆完聚。在传统男权社会之下,张倩女和叶蓁儿对婚姻爱情的追逐,宣扬了婚姻爱情上自由结合的合理性,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两部深具思想震撼力的爱情剧作所持的爱情观,颇有特色,可作一番

以求更深入地发掘人物的性格魅力及作家的比较探讨,

审美理想。

:“情”“欲”一爱情之肇始的理性萌动与的自然感发

张倩女和叶蓁儿都是佳人,并忠诚自己所心爱之人。她们纯洁、善良,在爱情方面或极为大胆热烈或忠贞痴情,是两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张倩女与叶蓁儿皆“年长一十七岁”,正处于青春萌动期,是情欲骚动阶段。从生理层面而言,她们热烈渴望与异性接触,得到情欲的

:《倩女离满足。然而,她们爱情萌发的形式却有所不同

魂》中的张倩女对王文举之爱情,因“情”的理性萌动而

《桃源三访》“欲”生发;而叶蓁儿对崔护之爱情,却因的

自然感发而肇始。

倩女是被曲家安排于一个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不可逾越的环境里来展开情节的构筑。倩女生活于贵族之

,“针指女工,家,在张母的严格管教之下饮食茶水,无所

,不会”唯母亲之命是从。在这种情欲被禁锢的环境中,张倩女的情欲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唯存“情”的理性萌动,本我冲动在封建礼教理性的束缚之状态下被扭曲了。

“神魂驰荡”。当她见到王文举后,便

《桃源三访》而中的叶蓁儿,一开始爱情并非存在的。她的身份与张倩女迥然不同,她出身农家,正值青春

情窦初开时期,又逢春季,她感叹“花开花落无人年少,

”见,长对东风空自怜。春天在女性的眼里呈现着不同的

风格和意象,包含着不同的情感与情绪。而宽敞、放松的清明节令,恰好为女性大胆地追求婚恋的自由提供了最佳时空。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在《两性社会学》指出:

但文化对于性的冲动并不只是消极的影响。每个地方社会都是求爱和爱情等引诱物同着禁令和隔绝等制度并行存在的。许多宴会的节令以及跳舞和个人炫示的时候,食品都被奢侈地耗费着;再加上取用刺激剂的时期,通例更是寻求性欲的标记。这等时期有大多数的男女会在一起,青年的男人也与当地群体里面家族范围以外的少女接触起来。通常的限制,多到这等时候就被解放,少

这等节候是大自然界促男少女可以自由会见。实际上,

人求爱的;所用的手段是刺激物、美术的赞求、兴高采烈的神情。

这表明了男女的婚恋自由发生是在一种自由的空间与时间,而非被强制或用其它方式限制。而大自然与娱乐的节日恰好提供了这种自我释放的机会。正因如此,才引出无数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叶蓁儿的“欲”是由怀春与伤春后自然萌发出来的,而自然节令恰好为她萌

“欲”发这种提供了可能。

二爱情之追求:热烈而激扬与温雅而娴芳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问题成了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幸福始终是青年男女追求

《倩女离魂》的焦点。而和《桃源三访》正是男女追求自

由婚姻爱情的代表作。张倩女与叶蓁儿皆经历了爱情的原始冲动,而这种冲动是理性力量无法抑制的。但在追

:《倩女离魂》求自由婚姻爱情时,它们却有所不同热烈

,《桃源三访》而激扬则温雅而娴芳。

“元代统治者由于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经历了马背上的征战而取得天下,加上蒙古人重视实用的直观

故重视武备,精骑善射,而轻视文化教育,一直发现思维,

”不了儒生对巩固统治者的重要性。这样,元代文人的社

会地位就极为低下,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一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也由此而出现了大量描写青年男女反

,《倩女对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礼法为主题的作品

“情”“礼”就是以反的代表作之一。离魂》

剧中封建礼教维护者之一是倩女之母李氏,另一个

“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阻是王文举。李氏以

碍这对未来的夫妻。面对母亲的从中作梗,眼看婚姻濒

:“你不拘箝我倒不想,临危机,倩女喊出了你把我越间

”越思量。显示了她大胆而泼辣,充满野性的性格。当阻,

“聘则为妻,倩女魂追上赶考的王文举时,他却说奔则为

”,“私自赶来,,妾有玷风化”这不仅表现了一个长期受“四书五经”的浸润和熏陶,对封建礼教有所忌惮的封建文人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反映出宋以来程朱理学盛行的客观事实。因此,张倩女为了追求婚姻爱情的自由,其躯体须同以李氏为代表的封建功名门第观念作斗争,其魂灵更要同以王文举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思想作斗争。

《桃源三访》把锋芒直接对准丧失人性、伤天害理的程朱理学,对其罪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代表了当时进步的思想。明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除了在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之外,在意识形态

,领域也极力倡导与推行程朱理学,提倡“以理节情”这

作者简介:陈仕国,硕士,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邮政编码:350007

·113·

第4期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

种思想几乎贯穿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领域,并在人们的生

出现了一股反传统、反活中发挥了极致。明代万历年间,

,《桃源三访》理学的思潮就在这种思潮之下应运而生。

叶蓁儿出身农家,除了与父亲相依为命之外,平时只和她

对外界的环境具有一种特殊一样的村邻农家女子来往,

的好奇心、神秘感。崔护的出现,使得她爱的死去活来。然而,她不会像张倩女那样热烈而激扬,以至于灵魂出壳去追崔护,而是温文尔雅的,默默地等待心爱之人出现。在无法抑制心中思念之情,无法承受思念之苦时,叶蓁儿因未能与崔护相见,看到他的题诗而伤情濒死,又在所钟

。《桃源三访》情之人的怀中重生可以说是孟称舜宣布

“情”以反对程朱灭“欲”之“理”的宣言书,也是他在言“情”上独树一面对封建礼教叛逆的旗帜。

:“融理”“至情”三爱情之升华的渴望与的颂歌

《倩女离魂》《桃源三访》和同样是歌颂“至情”的名

《倩女离魂》“至情”的思想上融入了温情剧。郑光组在

“理”。这种“理”脉脉的既指生活常理,更指压抑人性的

“理”与儒家核心文化的道德内涵密不可分。理学。这种

这种伦理道德虽被曲家贴上了“至情”的标签,然而,它却与那种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存在区别。元代中后期,

《《倩女离魂》》“处于个体享乐意郑光祖创作是为了揭示

识蔓延与道德观念复生重构这一文化转型期的知识分子

,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来维护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伦理道

德。他特意把已经扬弃了封建伦理道德中那些不合人情、泯灭人性的消极腐朽思想的道德的“理”融入作品,

,“为末世之一救”。希望用这种理想的道德,去伪存真

《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和《桃源三访》的叶蓁儿一样有追求爱的强烈愿望,有着对自主婚姻的渴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行动。然而,她的性格却不同于叶蓁儿,作为名门闺秀,享受着比叶蓁儿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在精神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正因这种巨大的压力与内心

“离魂”纠结的痛楚,她的灵魂才会出壳。倩女的在元代

礼教森严束缚下,它以超现实的手法使读者在梦幻之中实现心中所想而现实中不敢为与不可为之事,慰藉了人们的心灵。倩女之魂成了投向礼教的一把匕首,成了领导女性个性解放的一面旗帜。然而,张倩女与王文举的

“情”“礼”反而得来的,但并不代表当婚姻爱情是通过以

。这些封建礼教维而否“情”时封建社会完全只认“礼”

护者也承认男婚女嫁乃是人之大伦,只不过他们认为男

“发乎于情,。实表明,女结合的前提须止乎于礼”张倩女

与王文举的婚姻爱情终归回到伦理道德的规范之中。

《桃源三访》中的崔护所钟情的叶蓁儿是农家女子,作家并非排斥这种身份地位,反而赋予了她才貌双全的

———“妖姿媚态绝世无双”,气质且知书有才,但她拥有的爱情并不局限于下层的身份,虽历经重重挫折,最终还是达成心中所愿,拥有了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叶蓁儿“情”对的热烈渴求的内在感情,其实仍是异常激烈的,甚至可以达到出生入死的境地。这种超越生死的恋爱,

“至情”是作家纯真热烈的真情呈现,这是对的赞歌。这

“至情”种思想与“真”融合纠结于一起。叶蓁儿为爱可

以出生入死,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但因作家赋

的内涵,这种“真”则因“情”而生予了叶蓁儿形象“真”

“假”,发,让人看了后并不觉得反而非常真实。

四爱情之超越: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延续着对女性残忍的,缺乏人性的压迫。在封建伦理关系之中女性始终处于从

成为男权社会男性的附庸。刘熙《释名·释长属地位,

:“女者,幼》中云如也,妇人成如人也。故字从之义,少如

”嫁如夫命,老如子言。女子从出生到死去都不可能父教,

脱离男权社会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她们无法决定任人宰割的悲剧命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元代对汉族男人们的一个巨大威胁是其女人面

。“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元代临着异族统治者的侵凌

在这样的汉族男人们产生更加严密地隔离女性的要求,

社会条件下,女人比此前任何时代的同类受到的密闭都

。”《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形象的塑造恰恰是从男要多

权的角度,反映了作家把女性纳入男权文化规定的角色

作家却打破了以往关于女性形象塑规范的欲望。然而,

“模式类型化”,“离魂”造的通过倩女这一特殊的方式来

并欢呼女性意识的觉醒。反对沉睡已久的封建礼教,

到了明代,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孟称舜已清醒地认识到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戕害,他看到了妇女坚强的性格、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思想。于是,他在《桃源三访》塑造了叶蓁儿这样一个“纯情”的少女形象,她追求的爱情完全背离了社会的因素,唯存真诚之爱,如此便更能体现了明代进步的女性意识。

,《倩女离魂》总而言之与《桃源三访》两部剧作,在

反映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内涵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女性意识。不过,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并非仅限于主人公,而是作家审美理想发挥极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M].北京:中华书局,2003.徐子方.明杂剧史.[[2]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季思.全元戏曲[1999.

[3]M].成都:四川王汉民,周晓兰.孟称舜戏曲集[

2006.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4]M].合肥:安徽教育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2004.出版社,[5]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邓绍基.元代文学史[2006.社,[6]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两性社会学[M].李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92.

[7]M].北京:中国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

2005:48.社会科学出版社,

[8]J].中州学刊,王刘纯.郑光祖杂剧意蕴心解[1999,(2):103.

[9]M].北京:中华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2007:4.书局,

OntheDisillusionofFeministConsciousness

ChenShiguo

Abstract:Loveisaneternalthemeoftheliteraryworks.QianNu’sSoulFleeingintoHerLoverandVisitingHeavenfor

threetimesaretwofamousdramaworksproducedinYuanDynastyandMingDynastyinChinarespectively.Thisarticleanaly-zesthetwolovestoriesintermsoftheirthemeanddramaticscenarioandtiestomanifesttheidealbetweenZhangQiannvandWangWenju,YeZhenerandCuiHu.Thepurposeofthepaperistodiscusstheaestheticvalueoftheworksandtheaestheticidealsofthestories.

Keywords:QianNu’sSoulFleeingintoHerLover;visitingHeavenforthreetimes;Love;feministconsciousness;“pre-ciouslove”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