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蒲州伞秧歌文化背景

2024-07-15 来源:华拓网
蒲州伞秧歌文化背景

关于民间舞蹈这一概念,《辞海》的解释是:“民间舞蹈: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吕氏春秋·古乐》云:“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笑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糜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磐之音,以致舞百兽。”从古时,人们就在古乐的伴随下载歌载舞。

民间舞蹈很多都包含了宗教信仰与祭祀礼仪,这些都是从原始巫舞中提炼出来的,随着民众生活与社会需要,逐渐分为两个部分,宗庙殿堂用乐是其方向之一,主要用于上层社会的祭祀朝拜与礼仪制度。另一部分流传到民间,贴近人民生活,逐步发展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舞蹈。各种民俗信仰与多种情感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出来,造就了自身的千姿百态。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域水土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北方人民粗狂豪迈的性格,在北方的“秧歌舞”中展现地淋漓尽致;南方人民柔和细腻的性格,在南方的“花鼓舞”有所表现。作为山西的民俗舞蹈,蒲州伞秧歌的发展与人民生产劳动息息相关,舞蹈内容大多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 根祖文化

运城,古称为河东,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曾在河东大地上活动过,见证了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夏朝,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运城历史悠久,嫘祖养蚕、舜都蒲板、后稷稼穑等历史传说都来源于这片黄土大地,关羽、晋文公、王勃、王维、薛仁贵、柳宗元、司马光等无数历史名人,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物、古迹光辉灿烂,是汉民族保存的文化形态较为完整的地区,堪称华夏之祖、炎黄之根,能最直观的感知人类始祖和起源。追溯这片土地的根祖文化,包括用火、军事、蚕桑、都市、水利、商贸等多个方面。

蒲州伞秧歌的发源地永济市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经过时间的洗礼,深刻的被多种根祖文化浇灌。

2 农耕文化

山西地处黄土高坡,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从地貌上看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面结合复杂的地貌。降水充足、光照充足,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长期的劳作中这片土地形成了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农耕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相对稳定的财富,给予一定的富足的生活,还为人类追求进一步的精神文化奠定了基础。这片土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产生了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农耕文化,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风俗、舞蹈、戏剧、民歌及各种祭祀活动等,是中国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男耕女织”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大特征,是早期人们劳动现象的概括总结,这种形式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能够证明农耕文化由此或者更早产生的是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衍生出了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或各类宗教文化等与农业相关的文化类型。

秧歌起源于田间劳动,除此之外又和古代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民间技艺如民歌、无数、戏曲及杂技等技艺,形成包含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由此从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到了明清时期,秧歌流传到全国各地。

蒲州伞秧歌所属的晋南地区,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古时期,晋南大地上长满了大片的森林,森林中有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野兽时时出没在丛林之间。在漫长的岁月里,先民们依靠采集、狩猎来维持生活,正是在这种原始的采集与狩猎的过程中,才产生和发展了晋南农耕文化。农业种植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特的自然风貌,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和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使晋南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源起于河东的原始农业,已成为我国农耕文明起源、发展的文化符号,根植其间的汉民族生产、生活和文化方式,在中华大地踏出一连串“噔噔”作响的历史足音,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渗入浓厚的农耕文化,蒲州伞秧歌的动作韵律中也融入的新的元素。

3 道教文化

蒲州伞秧歌这一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的原型,是古代当地群众在祭祀活动中行进的一种仪仗式的民间社火舞蹈。从其活动时间范围来看,是在每年二月初五至二月十一的庙会上,敬奉吕洞宾的祭祀活动,也有敬奉其他鬼神。本文主要以

敬奉吕洞宾来展开论述。

相传吕洞宾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以中国古代流行的神灵崇拜、神仙炼丹和黄老止血等宗教观念和实践为基础,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民通过某种修炼方法就能够成仙得道。道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道教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恶,它的角色和地位也随之波动。道教文化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并且辐射到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哲学、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民俗、利益、建筑、娱乐、旅游、医学等。吕洞宾道成之后,普度众生,他与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是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三位神明,在民间对其有着广泛的信仰。出生于唐代的吕洞宾,一生友好大方,扶贫济困。他处处受人尊敬,深受人民尊敬。在飞升之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来表示纪念。到了金代,统治者因吕洞宾信封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得知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非常受欢迎,于是打算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随后派国师丘处机接管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在今山西芮城县。

永济人民为了弘扬这种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每年的节年假日去祠堂敬奉,以此活动来纪念他。经过时间的冲刷,这种形式依然不变,内涵则由由敬奉吕洞宾变为祭拜各种鬼神,用来祈求家人安康、风调雨顺或庄稼丰收的心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