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区域1:东 南 亚
(2020·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来西亚曾为世界最大的锡精矿生产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经济持续数年高速增长,迅速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20世纪80年代,该国锡矿资源枯竭,最大的锡矿坑积水成湖,周边矿场废置。自1990年起,利用该矿坑湖和废置矿场,陆续建起集主题公园、高尔夫俱乐部及球场、酒店和度假村、购物中心和商业城、国际会展中心、高档住宅区等为一体的休闲城。该休闲城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和休闲中心。下图示意该休闲城的位置。
(1)说明废置矿场和矿坑湖为建设该休闲城提供的有利条件。
(2)该休闲城定位高档。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背景出发,分析该休闲城主要的客源市场。
(3)该休闲城规模大,集休闲娱乐、体育、会展、购物、酒店、住宅等于一体。简述这样的模式对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废置矿场土地价格低,拆迁方便、投入低;矿坑湖水面较开阔,可作为休闲城环境景观营造的核心。
(2)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休闲需求和休闲层次要求急剧提升,吉隆坡是首都,高消费人口集中,是最直接的客源地,国内其他地区也成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密切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使吉隆坡吸引更多国际(政务、商务等)人员和游客,且休闲城高档具有品牌效应,因此,国际高消费人群成为重要的客源群体。
(3)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服务全面且水平高,接待能力强。
(2021·西安期末)1854年3月,英国动物地理学者华莱士前往马来群岛,在海岛间流浪八年,共采集十二万余件生物标本。他在研究中发现婆罗洲与苏拉威西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似乎有一条隐形的界线将两边的陆生动物分开,该线以西是典型的亚洲动物,以东是典型的澳洲动物,如袋类。为纪念他,科学界将该线称为“华莱士线”(如图)。读图完成1~3题。
1.“华莱士线”两侧岛屿动物分布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两侧岛屿( )
A.曾分离甚远 B.地形特征差异大 C.被海洋包围 D.分属南、北半球
2.华莱士在马来群岛采集生物标本时,可能会经常遇到( )
A.火山喷发 B.台风袭击 C.丛林山火 D.雷电暴雨
3.马来群岛生物资源丰富,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气候类型多样 C.纬度较低 D.无人类活动干扰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华莱士线”两侧岛屿动物分布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其西侧为典型的亚洲动物,东侧为典型的澳洲动物,而现今该界线两侧岛屿距离相对较近,所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两侧岛屿曾经分离甚远,生物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演化,相互交流甚少,A正确。故选A。第2题,该群岛附近可能会出现火山喷发或丛林山火等情况,但是不会“经常”遇到,A、C错误;该区域所处纬度低,地转偏向力弱,
台风袭击相对较少,B错误;该区域地处热带,对流运动旺盛,多雷电暴雨等天气,D正确。故选D。第3题,该区域地处低纬,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类型并不多样,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并不肥沃(即便考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灰,但土壤肥力也不是该群岛生物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A、B错误;由于该群岛纬度低,热量丰富,水热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所以生物资源丰富,C正确;马来群岛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强,D错误。故选C。
答案:1.A 2.D 3.C
(2021·四川棠湖中学高三模拟)距今有2 000年历史的菲律宾巴纳韦梯田,以气势磅礴和陡峭的坡度而著称,19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梯田堤坝多用石块砌成,纵贯在梯田间的主渠往往修得大而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巴纳韦梯田却陷入“濒危”的困境。图a示意巴纳韦梯田地理位置,图b为巴纳韦梯田景观。据此完成4~5题。
4.巴纳韦梯田堤坝多用石块砌成,主渠修得大而宽,是因为该地( )
A.地处岛屿,风力强劲
B.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C.降水量大,山洪多发 D.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
5.巴纳韦梯田陷入“濒危”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梯田蒸发加剧 B.水土流失严重及劳动力外流 C.旅游过度开发,破坏梯田景观 D.热带作物产量不高,收益低
解析:第4题,从图可知,该梯田所在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坡度较陡,山洪容易把梯田冲毁,梯田多用石块砌成,可以防止山洪冲毁梯田,主渠修得大而宽,加速排水,防止冲毁梯田,C正确。热带雨林气候区风力较小,A错误。由于处于低纬,昼夜温差小,B错误。梯田是人工引水,可以控制水流速度,D错误。故选C。第5题,巴纳韦梯田陷入“濒危”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梯田地区坡度较陡,降水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作物产量低,收入低,有些青年弃农经商,或下山谋生,劳动力外流,使部分梯田失修塌毁,陷入“濒危”困境,B正确。气候变暖对梯田的水源影响不大,A错误。旅游开发对梯田景观影响不大,C错误。热带作物产量不高,收益低不是主要原因,劳动力外流是梯田陷入“濒危”困境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答案:4.C 5.B
热点区域2: 中 亚
(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某湖泊位置。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流域大规模开垦。据此回答1~3题。
1.据上图信息判断,该湖泊( )
A.湖面少风浪 B.北部湖水较南部浅 C.冬季不结冰 D.湖水多被用于灌溉
2.在该湖泊①②③④四湖区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湖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20世纪30-50年代,该湖水位下降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B.流域年蒸发量增大 C.入湖河水量减少 D.出湖河水量增大 【解题流程】
【尝试解答】 1.B 2.D 3.C
某游记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200 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
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读图完成1~3题。
1.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此段旅行发生的时间最可能在( )
A.3月 B.7月 C.9月 D.12月 3.此段行程中较为可信的现象是( )
A.公路的限速值变得越来越高 B.牧民将成群的牛羊赶到山下 C.河流因凌汛导致河水排泄困难 D.公路沿线的植被覆盖越来越好
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表明离开P地时,正值日出,太阳日出方位在偏东方向,太阳在巴尔喀什湖
水面上,说明出发的P地偏东方向临近湖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偏东方向临近湖泊的地点只有①地和③地,因此P地不可能位于②地和④地,B、D错误;读图可知,该区域河流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注入巴尔喀什湖, 因此东南部地势较高,雪山和雪峰应在图示区域的东南部,材料信息表明,“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说明驾车行驶200 km(根据图中比例尺判断在图中移动2 cm)后,车应沿公路向该区域的东南方行驶,图中显示,如果从①地出发,行驶200 km后,行车方向为西南方向,不可能在远处见到雪山和雪峰,A错误;如果从③地出发,行驶200 km后,行车方向为东南方向,有可能在远处见到雪山和雪峰,因此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③地,C正确。故选C。第2题,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驾车出发地为③地,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图中显示,③地东北方向临近湖泊,由此推知,该日当地日出东北,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季,且该地位于中亚地区,7月气温相对较高,适合驾车旅行,B符合题意;3月和9月大致接近正东方向日出,12月东南方向日出,且气温较低,因此此段旅行发生在3月、9月和12月的可能性小,A、C、D错误。故选B。第3题,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此段行程自③地开往东南部山区,地势起伏逐渐变大,公路限速值应越来越低,A错误;此时最有可能是北半球夏季,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牧民将牛羊赶至山上,B错误;该季节当地河流早已解冻,无凌汛现象,C错误;车辆开往东南部山区,当地盛行风受地形抬升影
响,东南部降水相对增多,且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当地水分条件逐渐改善,公路沿线植被覆盖越来越好,D正确。故选D。
答案:1.C 2.B 3.D
(2021·昆明摸底测试)下图为中亚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m)图。读下图完成4~6题。
4.海拔可能相同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若a、b、c是甲湖泊三个不同时期的水面状况,则c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甲湖泊始终是淡水湖的原因可能是( )
A.海拔相对较低 B.河流注入水量大 C.湖水蒸发量小
D.与咸水湖相通
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可判断,①地海拔为350~400 m,②地海拔为350~400 m,③地海拔为450~500 m,④地海拔为450~500 m,海拔可能相同的为①②和③④,B正确。故选B。第5题,据题干可知,该地为中亚地区,因此一般情况下其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在夏季时流量达到最大,湖泊面积也会达到最大,故c代表该地夏季时的水面状况,C正确。故选C。第6题,该地海拔相对较低,但是并非形成淡水湖的主要原因,A错误。其注入的河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水量较小,B错误。该地位于中亚地区,纬度较高,湖水蒸发量相对较小,是保持其始终是淡水湖的主要原因,C正确。据图可知该湖并未与咸水湖相通,D错误。故选C。
答案:4.B 5.C 6.C
热点区域3:南 亚
(2021·武汉期末)2020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建交70周年纪念日。印度是农耕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下图是印度半岛局部地区简图。读图回答1~3题。
1.3个月后,图示沿海平原地区盛行风风向为(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印度的水稻单产较高,其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B.规模化经营,商品率高 C.重视水利建设,专业化程度高 D.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
3.图示沿海平原为水稻分布区,德干高原为小麦分布区,导致该区域农作物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市场 D.交通 解析:第1题,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4月1日的3个月后进入夏季,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西南季风。故选A。第2题,A选项为自然原因,A错。该地为季风水田农业,小农经营,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农耕历史悠久;但商品率低,科技落后,机械化不发达,专业化程度不高,B、C错,D对。故选D。第3题,西部沿海,雨季暖湿的西南季风受西高止山影响,多地形雨,降水多,水热充足,适宜水稻生长;高原地区降水较沿海少,光照丰富,晴天多,适宜小麦种植。故选B。
答案:1.A 2.D 3.B
(2021·杭州高三一模)读世界某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影响①②两地降水丰富的共同因素有( )
①地形地势 ②洋流性质 ③海陆位置 ④大气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③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征是( )
A.投入劳动力多 B.实行商品化生产 C.属粗放式农业 D.劳动生产率高
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图中注记判断,图示区域为南亚部分地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图中①地和②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是影响两地降水丰富的共同因素,①④正确。②地位于内陆,受洋流影响较小,②错误。①地临海、②地
位于内陆,海陆位置不是两地降水丰富的共同影响因素,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第5题,根据图中位置判断,③地为恒河下游平原和恒河三角洲地区,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其最大特点就是投入劳动力多,精耕细作,A正确。水稻种植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商品率较低,B、D错误。水稻种植业投入劳动力较多,属集约型农业,不属于粗放式农业,C错误。所以选A。 答案:4.D 5.A
热点区域4: 西亚和非洲
(2021·九江期末)读某国简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多为平原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该地区气候寒冷 D.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 2.图中卡维尔盐沼的成因有( )
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 ②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 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④多外流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属于西亚,地形多为高原,平原面积小,A错误。区域内降水少,北部受西风带影响,冬季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B正确。该国为伊朗,位于中低纬度,气候不寒冷,C错误。河流少,水资源短缺,D错误。据此分析本题选B。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盐沼所在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易积水而形成沼泽;该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洼地中的盐度较高,日积月累形成盐沼。该盐沼的形成与海水倒灌无关;该地气候干旱,且地形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区域多内流河。据此分析②③正确,本题选C。
答案:1.B 2.C
(2021·绥德中学高三考试)下图为非洲1月与7月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 )
A.1月甲地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B.雨带呈南、北移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C.7月乙地受东南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 D.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自南向北递增 4.非洲( )
A.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南北对称,干燥地区广 B.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泥石流、滑坡频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丰富,工、农业发达 D.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运、内河航运发达
解析:第3题,图中1月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温高,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A错误。雨带呈南、北移动,降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误。7月乙地受东南风影响,迎风坡降水多,C正确。降水量分布总
趋势是1月份集中在南半球,7月份集中在北半球,D错误。故选C。第4题,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南北对称,干燥地区广,A正确。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小,B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丰富,工、农业较落后,C错误。海岸线平直,少优良港口,D错误。故选A。
答案:3.C 4.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