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效性比较的研究》
课题研究过程中期报告
第一部分:简单汇报课题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自2005年秋季在江苏省全面展开,已历时两年。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生物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等方面有了根本的转变。尤其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两年里,同行的公开课上常可发现正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学生身影,学生们或三五成群,或单独操作,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诚然,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在某些课题的教学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是课改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主题。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是不是每一堂课都要学生去探究呢?是不是探究性学习都适合于每一堂课呢?面对高考压力的高中生物课堂学习,哪种学习方式更有效?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更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如何使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存?这就要我们去研究每一节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有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效性比较的研究》课题的提出。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现实、很有价值也很具有生命力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上课,摸索出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探究性学习,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适合接受性学习方式,从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的独特认识。
2、要形成一套有效、优秀的教学设计。减少教师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改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就是对比实验上课,当然有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
四、课题操作的具体步(把探究性学习设为A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设为B学习方式)
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包括A、B两种学习方式的设计) 两平行班对比上课(3班为A学习方式,4班为B学习方式) 测验(相同试题) 两班轮回,再次实验(不同的内容4班为A学习方式3班为B学习方) 测验(相同试题),完成一个周期。选定下一个课题完成下一个周期。以多个周期的教学对比和“概念考试”分数为据得出结论。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变化说明 制定本课题设计方案的时候,我教的是高三,4月份正好是高三第二、三轮复习,所以把实验班级定为高二(3)、(4)两个生化实验平行班,研究时间从2006.04-2007.12,从06年的9月分开始具体实施。后来到了9月份我还是教高三,一个生化班、一个物化班,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生物对比实验中必须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对比上课就不能保证“单一变量”了,也缺少可比性。所以给我课题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实说句实在话,也没想办法去认真研究。所以对我们课题研修班的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收获不大。本课题后来申报已获准为“锡山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一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在制定本课题设计方案的时候,考虑到实施该课题存在的具体困难,对本课题的研究成员、研究时间、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方面作了修改。下面就“锡山区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第一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作具体汇报。
第三部分:就区级立项课题的研究成员、研究时间的变化、对比上课的具体情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一点思考、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作简单汇报。 一、课题研究成员的变化
课题有我主持,又增加了马剑青、程锐创、刘银华、周 芬四个研究成员,除马老师外,其余四个人都实施对比实验上课,实施的内容、班级不同,这样利于推进课题的实施的进程。
本课题实施的班级: 研究者 实验班级 卢洁 程锐创 刘银华 周芬 高一(4)、(5) 高二(3)、(4) 高一(1)、(2) 高二(7)、(8) 二、研究时间的变化:(从2007.04-2008.12)
2007.04-2007.08准备阶段;
2007.09-2008.06研究阶段;(两年的时间,正好是学生必修新课内容结束) 2008.07-2008.12总结阶段
三、对比上课的具体情况(A:探究性学习;B:接受性学习) 时间 班级 研究者 学习方式 卢洁 A 内容 测试成绩 备注 课件、教学设计、测试 课件、教学设计、测试 7.5 课件、教学设07.9.12 高一4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8.6 脂肪和蛋白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7.7 脂肪和蛋白质》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07.9.10 高一5 卢洁 B B 07.10.22 高一4 卢洁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计、测试 07.10.22 高一5 卢洁 A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7.0 课件、教学设计、测试 7.4 课件、教学设计、活动方案、测试 7.2 教学设计、测试 6.8 教学设计、 测试 5.9 教学设计、 测试 8.3 教学设计、测试 9.1 教学设计、测试 8.5 课件、教学设 计、测试 7.8 课件、教学设 计、测试 卢洁 07.11.19 高一4 A 《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种群的特征》 07.11.19 高一5 卢洁 B 07.10.10 高二7 周芬 B 07.10.11 高二8 周芬 A 《种群的特征》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细胞的分化》 07.11.20 高二3 程锐创 A 07.11.20 高二4 程锐创 B 高一1 刘银华 07.12.1 A 07.12.1 高一2 刘银华 B 《细胞的分化》 对以上对比上课作几点分析说明:
1、以上四个老师的对比上课,其中每人一节纳入了教研活动,所以我作了统计,对其他老师平时上的对比实验课还没来得及作统计。
2、对我上的3节对比课的测试成绩分析,无论4班是A方式还是B方式,成绩都比5班高。
分析原因有几个:
(1)两个班学生的素质差异问题。平时、期中考试也确实是4班好。但我在统计成绩时,每班只统计30个人,高一入学平均成绩差不多的学生。看来要保证素质绝对相同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2)做测试题的时间问题。有时当堂来不及完成,下一节再做的话,有学生已经复习过了,所以也体现不出公平性了。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3)测试题的差异问题。我发现对识记性的题目,接受性学习效果较好,对实验现象、过程、操作等能力题,探究性学习效果较好。
(4)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4班比5班学生学风、班风、学习态度要好一些。 3、留给我的思考:
(1)有效性不能只看测试成绩。
(2)要一分为二的、灵活分析测试成绩。不能只看究竟A方式测试成绩高,还是B方式测试成绩高。在一直是4班高的情况下可以看两班差距缩小还是变大;可以看某一知识点是哪种学习方式掌握的好;也可以看某些学生适合哪种方式、在设计对比上课中,不一定是完整的一节课,可以只是一两个知识点等等。所以对我来说,对本课题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真真的做了,觉得启发很多、想法很多、要不断改进的很多、留给我的思考也多、下面坚持要做的更多。
四、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1、根据研究目标,在两年的对比实验上课中,要摸索出具有校本特点的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的独特认识;要形成一套有效、优秀的教学设计。那么以现在的研究进展速度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加快实验对比上课的进程,尽量使研究内容达到教学新课内容的四分之一以上。
2、要精心编好测试题,要注意识记题、理解题、操作题、能力题的分配,以防片面性;而且要加强对测试成绩的分析与研究,要灵活分析测试成绩。
3、最好能多做一些教学实录,影象资料等。
4、准备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方便来了解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为好。 5、要对平时的研究资料加以记录、积累、整理、研究,写出更多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研究报告、视频资料等等。 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时间 性质 研究者 卢洁 题目 让探究教学走进高中生物教学殿堂 2007.10 教学设计 卢洁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006.12 教学设计 李斌卢洁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省教研室三等奖 2005.12 案例 卢洁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省教育学会二获奖 省教育学会学会二等奖 上交区四优 2005.12 论文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探究式教学例谈 2006.12 论文 刘银华 新课程下“讲授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007.10 案例 刘银华 《细胞的分化》一节教学 等奖 市教育学会二等奖 上交省教育学会 2005.11 课型 卢洁 高中生物课题探究式教学 省“师陶杯” 三等奖 由于课题的实施的时间比较短,以上整理的也比较匆忙,很多思考还没整理,还没成文,上面的有些研究成果也是我们以前的,跟本课题有想关性。下面就我以前上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探究性学习为例,谈谈对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六、体会
(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节探究性学习过程 1 创设情景——营造探究氛围
本节课设置情景一:展示大熊猫、金丝猴、银衫等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图片和黄山等地的丰富动植物资源的画面,并配上《谁不说俺家乡好》优美的歌曲;情景二:录音播放当天无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情景三:媒体展示赤潮、水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的画面;情景四:录象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的历史资料,配上一段有感染力的旁白。这种丰富而真实的“音”“影”情景导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充分调动其感官,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2 设问诱思——提出探究课题
在情景导入之后,教师提出思考题:①我国象黄山这样既风景优美又资源丰富的地方多吗?我们的家乡有吗?美吗?②你还能说出大熊猫、金丝猴、银衫以外的我国特有的动植物吗?③大熊猫、金丝猴、银衫等生物为什么濒危灭绝?④这份空气质量日报能说明什么问题?⑤赤潮、洪灾等是天灾还是人祸?其爆发的原因有哪些?⑥面对这些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吗?通过这些开放式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设问提出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课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环境保护”。
3 引导探索——开展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出相关网址。让学生自主探索,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攫取更多信息。
4 讨论交流——组织合作学习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分享有用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水污染、洪灾等的原因?面对现今的环境现状,在防止环境问题方面,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天你们对网上在线学习的所见所闻,特别是看到:“森林覆盖率远远大于我国的日本,却没有一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厂,而大量从我国进口”的事实,有何感想?
5 回顾归纳——明确探究程序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全过程,进而总结出探究活动的基本程序: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环节,使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尤其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讨论和交流活动加以总结,要给以肯定,重在鼓励,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讨论、大胆发言,勇于创新。
(二)收获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学力成长来发展人格的社会活动,现代课堂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活动是学生形成人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由于探究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同,不能搞单一模式。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在能力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如本节课的社会意义较大,我们就应该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情感目标上有所侧重。所以笔者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仅关注了教材中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还充分寻找、挖掘教材中学科知识以外的更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并把它纳入教学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具体而不空洞,在本节课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当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场面展现出来,学生表现出震惊时;当听到“森林覆盖率远远大于我国的日本,却没有一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厂,而大量从我国进口”的事实,学生言辞中流露出愤慨时;当知道我国有那么多珍稀动植物资源,学生洋溢出的自豪时;当讨论如何防治环境问题,学生释放出巨大热情时……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教育效果即可窥见一斑,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反思
1 科学探究以学生为主体
笔者发现,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探究步骤先提出来让学生熟记,然后再要求学生按步骤进行所谓的科学探究实验。这样一来学生就变成了教师指导下的“操作员”,是穿新鞋走老路,完全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而学生则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和升华。
2 莫让探究“捆住”学生的脚和手
(1) 莫让成果评价“捆住”学生的脚和手。“探究式教学”的评价不能只看学习过程和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学生的体验,还必须注重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学科素养的提高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等。与研究性教学相比,它的评价可以“多、快、好、省”加以归纳,即:多——教学内容多、知识密度大;快——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获取并掌握知识;好——教师以最符合学生特点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省——耗费时间少,学习效率高,经费投入低。
(2) 莫让探究内容“捆住”学生的脚和手。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式学习,为此,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从而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和实践性。有的教师误认为一切知识都应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甚至极端地对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冠以“探究”的美名,甚不知这样做,易使学生“久而食之,不觉其味”。如:人教版高中生物①(必修)教材设计了4个学生探究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等实验不是探究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也可把这些实验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就象本节课既不是实验课,教材也没设计为探究课,但为了教学教育需要,我把它设计成了网络探究课型。所以,在教学实际中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切莫让教材内容 “捆住”脚和手。
(3)莫让探究模式“捆住”学生的脚和手。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具备以上六个基本环节,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有些探究问题是教材中给出的或在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不需专门提出;有的需要学生课外完成 ;有的需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解决;利用网络资源、资料进行分析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我们以前常常会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只做实验,这是一个教学误区。因此,探究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视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有所改变。
(4) 莫让探究结论“捆住”学生的脚和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在同样的条件下,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结论也会有差别,甚至有的探究活动未得到教师和教科书所需要的结论,这是否就是失败呢?其实,探究式教学是模拟科学探究构建知识,培养情感,训练技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更多是失败或出乎意料,而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素材;为什么结论不一致?原因何在?有没有新的发现?探究的过程、方法是否需改进?怎样改进?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生物科学知识和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开放的,内容是开放的、过程是开放、目标也可以是开放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